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名负其实       
B、泾渭分明        
C、家愉户晓         
D、莫明其妙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马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事理。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功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_________→重戴桂冠,冷落花农→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
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    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我的概括:      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沿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第1段有三个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4)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应该突破两重桎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四川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日照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

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________→重戴桂冠,冷落花农→________

好处:________

(2)

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________处:________

(4)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

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

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

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 八年级语文(第2版)下册、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题型:048

圣诞,收到一份掏钱的邀请

  我们从来没有过像今年这么宽松、热闹的圣诞节,从大商场到大饭店,从不夜的街头到闹腾的娱乐场所,到处都充溢着欢歌笑语。不知圣诞为何物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这个平民化节日的那种放松与愉悦。

  圣诞是个地道的“洋节”,我们忙不迭地“过瘾”之余,看看老外怎么过节。24日晚,记者收到一外资驻宁机构首席代表发来的邀请函,说他要参加一帮老外自发在新街口一家二星级酒店的联欢,其中包括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驻宁机构代表、数十家大型跨国公司驻宁代表,诚意邀请记者同往。邀请函中有两项内容十分别致:一是每位来宾需自带一份小礼物,不要求贵重,但要包装精美,内附一句简短的祝福,不得签名,因为这是公共礼品,要以圣诞老人名义送给别人。二是“没有免费的晚餐”,所有来宾均实行AA制,每人“人头费”120元,交了钱才能进场。

  圣诞节前一天,南京一家大银行的行长告诉我一件事,中国入世正式文本签约后,他收到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传真,几个老外要来南京拜访。这家著名的跨国银行第一次来人接洽,接待老外送什么?银行派了几路人马去选择采购,最后从云锦到苏绣到纪念币,给老外一人准备了几千元的礼物。老外“OK、OK”之后也送了两件精美的东西,待走后打开一看,是洋银行的一本小记事本和一支圆珠笔。办事人员直说老外“抠门”,我们送他几千元的东西,他就送我们两个本子两支笔,早知这样送他几颗雨花石就够了。

  两件事一前一后,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传统的“礼仪之邦”,过多的繁文缛节有时会成为一种累赘。老外觉得,见面礼一个小纪念品足矣,南京人送老外雨花石就是个蛮不错的主意,但我们觉得与外国人打什么样的交道都要豪华、要排场,觉得这才是与国际接轨。人家自己的圣诞节,多以家庭和朋友小聚为主,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放点轻音乐,表达对新年的祝愿。而我们动辄几百人上千人聚在一起,花鼓杂耍、男高音、女高音、魔术师都来了,现场震耳欲聋,想说句话要扯着嗓门喊,本是轻松的节日还是觉得累。

  圣诞是传统的“洋节”,中国入世后这个节日发生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异域文化博大的包容性。虚拟的圣诞老人给人们带来了对新年美好的想像和憧憬。圣诞本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概念,只体现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愫。这是圣诞给我们带来的亮色和温暖。但亮色之下有灰色和阴影。老外过圣诞搞AA制,我们过圣诞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总在二星级的酒店过圣诞,我们要到四星、五星的酒店去;人家自掏腰包去“抬石头”,我们数百元甚至两千多元一张的入场券95%是公款买;人家的小礼品不要贵,只要表情达意,包装漂亮一些即可,但我们人人有奖,小奖数百元,大奖数千元,这不是隐姓埋名的圣诞老人送的,是另一种别具中国特色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后,我们与老外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多了解些人家的习俗、习惯,能少花冤枉钱,少做冤大头,也少闹笑话。希望圣诞这个美好的节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亮色和暖意。

(1)

第一段“平民化节日”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5分)

(2)

第二段“免费的晚餐”是指________,“没有免费的晚餐”是指(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1分)

(3)

第三段“抠门”上加引号是表示________,“抠门”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1分)

(4)

第四段加粗的“两件事”指的是(每件事不能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

第四段加粗的“人家”指的是________,作者通过这个词说明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过分热烈地庆祝圣诞节是________。(1分)

(6)

“人家自掏腰包去‘抬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抬石头”在文中义是________。(1分)

(7)

选文结语中“亮色和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

(9)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0.5分)

[  ]

A.

说明人家外国人的圣诞节,中国人不要去凑热闹。

B.

中国人欢庆入世后的圣诞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异族文化博大的包容性。

C.

圣诞节收到一份掏钱的邀请,觉得新奇,因而说给大家听。

D.

今后,我们与老外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

(10)

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的启迪。(0.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17分)
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
卡瑞娜·斯诺
我上九年级时,在一次世界历史课上,老师巴雷特夫人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新作业,她要把全班同学分组,每四个人一组,每一组都要围绕我们正在学习的世界文化做一份报纸。
巴雷特夫人让我们将各自希望与之分为一组的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我和米茜同桌,她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将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好后,交给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说,她会好好考虑我们所选择的同学,在第二天公布分组的结果。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将会和我选择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深得人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米茜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她和我一组,我知道,她也选择了我。
第二天,我盼望着早点儿上课。上课铃响后,当巴雷特夫人让大家安静的时候,我和米茜停止了交谈。巴雷特夫人开始宣读名单。当她宣布第三组的名单时,念到了米茜的名字。
“那么,我是在第三组了?”我想。接着,她念了那一组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组员的名字,其中却没有我的名字。我想,巴雷特夫人肯定是弄错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是在最后一组:“莫若、朱莉特、雷切尔、卡瑞娜。”我能感觉到眼泪正从眼眶中涌出,我如何面对被分在这一组的事实呢?那个男孩莫若几乎不会说英语,女孩朱莉特整天哭丧着脸,另一个女孩雷切尔穿的衣服古里古怪。噢,我多想和我的朋友在一组啊!
当我向巴雷特夫人走去时,我努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巴雷特夫人看着我,显然,她已经知道我为什么去找她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说服她把我分到“好学生”一组里。“为什么?”我开口说。巴雷特夫人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肩膀上。“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卡瑞娜。”她说,“可是,这一组需要你,我需要你帮助他们将这项作业做及格,只有你能帮助他们。”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她问。我挺直了身子。“是的。”我回答,我不相信这话是出自我的口,但这是事实。我已经答应了。当我毅然走向我那一组时,我能听到我的朋友们发出的笑声。我在位置上坐下来,我们开始做作业,报纸是按照类别来分栏目的,我们做了研究。
那个星期过了还不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喜欢和这三个“差生”相处了。和他们在一起无需伪装——我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他们了。我发现莫若一直在努力学习英语,我还发现他缺少朋友;朱莉特也很孤独,因为同学们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整天哭丧着脸,而我已经在和她的短暂相处中,了解到那是因为她爸爸酗酒,她一直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缘故;雷切尔要求做时尚栏目,因为她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主意。其实,他们不是差生,同学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没有努力去理解他们——除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先见之明和体贴入微的心思,擅于将潜力从她的学生身上挖掘出来。
如今,我既想不起我们那份报纸的标题,也想不起我们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世界文化,但那个星期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质。在之后的岁月里,那份潜质一直激励着我。我还懂得了:我们看起来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质,并将它挖掘出来。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们四个人每次相遇时,仍然会相互友好地打招呼,而我也总是很高兴看到他们。那次作业,巴雷特夫人给我们的成绩是A。反过来,如果要我们给老师打分的话,我认为也应该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在巴雷特夫人的引导下,作者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质。请说出那份潜质的内涵。(4分)
                                                                           
【小题3】“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3分)        
【小题4】“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请根据语境,描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5】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班级里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同学,读完本文,请说说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