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文句与作品及其作家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柳宗元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文句与作品及其作家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鲁迅   
B.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俄国——契诃夫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陶渊明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文句与作品及其作家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柳宗元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初中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 题型:048

阅读《晏殊入朝》,完成后面的题目。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任命)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仅)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哪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格的考生。③东宫官:太子府的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便令公试    就:参加

B.乞命题     别:另外的

C.唯殊门     杜:关闭

D.上面谕除之意  授:接受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①正可为东宫官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③直以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6个字)

第一件: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第三件:________。

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②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③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 ④臣若有钱,亦须往 ⑤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  ]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6.选出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

A.晏殊在童生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因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

B.当朝中文官们整日宴饮时,晏殊仍潜心研习学问,一点也不羡慕馆游宴饮的生活。

C.皇帝正是看中了晏殊质朴节俭的品质,才将东宫官授予了他。

D.皇帝解释任命晏殊为东宫官的理由时,充分肯定了晏殊的好学和谨厚人品。

E.晏殊为人诚实,治学严谨,因而得到信任,受到了重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6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凄切着,幽怨着,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常常是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她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1、文章开篇说“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联系全文,作者认为其原因有哪些?
                                                                                                                             
2、第四段引用佛家“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深层目的是什么?
                                                                                                                             
3、文章列举“宋代林和靖先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句反问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梅花“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写梅花被人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请写出其他“两友”或“三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木版年画》,完成下列各小题。(共8分)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木版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这些深刻地体现农民内心情感的作品,大量深藏在木版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木版年画是消费品,没人收藏,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木版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宝贵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小题1:结合文章,说说第段的“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一句中作者使用“应该”一词的三条理由。(3分)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小题2:最近两年,木版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开始凸显。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哪些木版年画更具收藏价值。(5分)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装裱张贴,收藏民间木版年画成为这几年收藏界的新兴项目。像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还有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天津马路图》等都颇具增值潜力,而《民国初年月份牌》《大战天津图》《德日争夺青岛图》和解放区木版水印《1949年新年画》(12张全套)等更是文物级藏品。
【材料二】
外国人对中国木版年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喜庆需求,还引发了欧美人对东方艺术的关注。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专门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据统计,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传达着对大千世界的包容心态,反映了普通中国民众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

A.

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

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

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

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

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3)

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

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

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

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4)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

A.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

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

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盐城阜宁东沟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
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翻译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
③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文化事业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工作。因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④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相当深远。
⑤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国内外译中有大量翻译人才,但中译外的人才严重溃乏,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存在。健在的老一辈翻译家,许多人已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同时,翻译工作的商业化和金钱化,也对文学作品中译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人才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文学作品的中译外工作。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指出,截止到2011年年底,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和4%
⑥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最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三是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四是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相信这些建议一旦成为实施的举措,那么中国文学进一步变成世界文学将会大大提速。
⑦一个莫言,现在代表中国,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让更多莫言式的作家为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来。                                           
(2012年12月13日《东方时评》,有修改)
【小题1】第⑤段画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小题2】第⑦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第⑤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小题4】上文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   )

A.总分式B.并列式C.层进式 D.对照式
【小题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         的问题,进而提出             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苏盐城阜宁东沟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

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翻译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

③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文化事业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工作。因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④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相当深远。

⑤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国内外译中有大量翻译人才,但中译外的人才严重溃乏,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存在。健在的老一辈翻译家,许多人已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同时,翻译工作的商业化和金钱化,也对文学作品中译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人才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文学作品的中译外工作。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指出,截止到2011年年底,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4%

⑥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最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三是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四是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相信这些建议一旦成为实施的举措,那么中国文学进一步变成世界文学将会大大提速。

⑦一个莫言,现在代表中国,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让更多莫言式的作家为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来。                                           

(2012年12月13日《东方时评》,有修改)

1.第⑤段画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第⑦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                      

3.第⑤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上文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   )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         的问题,进而提出             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