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课文、出处、作者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施耐庵
B.《故乡》 《朝花夕拾》鲁迅
C.《分马》 《暴风骤雨》周立波
D.《狼》 《聊斋志异》蒲松龄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课文、出处、作者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施耐庵
B.《故乡》 《朝花夕拾》鲁迅
C.《分马》 《暴风骤雨》周立波
D.《狼》 《聊斋志异》蒲松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新泰市初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雪》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B.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丽。
C.大家手笔,新手拈来,其实可有可无。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小题2】下面对本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文没有用到的一项是(   )
A.托物言志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求。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于江南的雪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的美丽。
【小题3】对“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灵魂”一句体会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B.用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的雪的精神。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了雨的惊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D.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雪》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B.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丽。
C.大家手笔,新手拈来,其实可有可无。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小题2:下面对本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文没有用到的一项是(   )
A.托物言志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求。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于江南的雪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的美丽。
小题3:对“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灵魂”一句体会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B.用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的雪的精神。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了雨的惊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D.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jiǒng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并解释该字。
     ① jiǒng 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迭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是以记叙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闻一多先生前、后期的说和做事实上是矛盾的,体现了他在社会变革时矛盾的心理。
C.“做了再说”的“说”和“闻一多先生‘说’了”的“说”,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5.结合闻一多先生一生的言和行,你认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应该怎样来衡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12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读书易犯的几个傻

  (1)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

  (2)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本文所说的犯傻,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

  (3)读书,易让人犯哪些傻呢?

  (4)前些天,有位书友推荐《侯卫东官场笔记13》。双休日,我随着侯卫东这厮,走进村官、乡官、县官群体之中,随他去见识大千世界各式人等。短短几十小时,我不仅走进多面的官场、多彩的世事,还走进各路角色的内心世界。半部小说,(这本书还没出完)便让人阅历大增。

  (5)一个人看上10部官场小说,对官场那一套也许比在官场里混了一辈子的人见得还多、悟得还深、看得还透。但官场小说,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字里行间的气息,难免让读者多有鄙夷和不屑。

  (6)见多识广,可以自娱娱人;鄙夷不屑,却是情绪的毒药。你鄙夷,可有什么样的官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你还得在这社会里生活;你不屑官场,官场会在乎你?读了点书的人,最易犯的第一个傻,便是把什么都看清了,也把自己看得牢骚满腹、傲气冲冲了。牢骚是负面情绪,牢骚太盛防肠断。读书读出铮铮傲骨是好事,但读得傲气冲冲却是犯傻。

  (7)既然世事洞明了,何不就势学学人情练达?比白眼看鸡虫更有用的是慧眼识人生。

  (8)读书,是人对书的占有,也是书对人的占有。人生就那么点精力,就这么几十年。读书多了,打牌搓麻将,与朋友一起聊天喝酒的时间便少;纸上得来多了,现实中得来就少;想得多说得多了,行为的能力就相对差。读书人第二个最易犯的傻可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劝读了点书的朋友,一定不要太高看了自己!说小的,换个灯泡爬个梯,书生不如工人;说大的,能成一番大事业的大多不是书生。

  (9)读书,要入得去,更要出得来。书呆书呆,呆就呆在钻进牛角尖里,读而不化,成了书奴书蠧、两脚书橱。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有点残酷,但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镜花水月终虚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让读书真正有用,还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10)读书,让人思维缜密,对语词的理解和表述会相对精准。这种精准有双刃的意义。读了点书的人,第三个易犯的傻,便是过敏、小气。

  (11)读书,让人胸中气象、眼中世界会比一般人大。可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常常觉得读书人小气、纠结呢?这与读书人对词语的感觉敏锐、表述精准有一定关系。一般人听不出的语音毛病、词语毛病,你听出来了;一般人听不出的潜台词、弦外音,你听出来了,听出来就听出来了呗,千万别较真!读书写文章应追求细腻精准,过日子嘛,该模糊的地方就一定要模糊。读书要读出大气大度、读出潇洒豁达,而非越读越小样。

  (12)读书,让人谦卑。书中有人间万象,世事百态,读书让人知道世界很大、人生很丰富、个人很渺小……书读到一定份上,什么没见过?什么没想通?既然已达此境,还不通达圆融,还不云淡风轻,那真是枉读诗书了!

(文章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着重讲理,对“读书易犯的几个傻”展开论述,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B.

文章以书友推荐的《侯卫东官场笔记1-3》为例,意在告诉读者,阅读官场小说是了解官场的捷径。

C.

本文在论述中多处引用诗句名言,语言准确而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书读到一定份上,什么没见过?什么没想通?”两个反问句强调:读书读到了一定的境界,人就见多识广,人就不易犯傻了。

(2)

作者认为读书有何作用?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

(3)

结合课文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书才不犯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谈 生 命
冰 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舞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莲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义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C.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前面对江流人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D.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夏 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①弱者等待机会,而强者创造机会。

  ②懦弱者常常用没有机会来原谅自己。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机会!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报纸上的每篇文章,每一位客人,每一次演说,每一项贸易,全都是机会。这些机会陶冶情操,锻炼胆量,培养品德,制造朋友,对你的能力和荣誉的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即使像道格拉斯这样的奴隶都能使自己成为演说家、著作家和政治家,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道格拉斯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

  ③没有谁,在他的一生中,运气一次也不降临。但是,当运气发现他而他却并不准备接待它的时候,它就会从门口进,从窗口出了。

  ④年轻的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他碰到了一次复杂的手术。主治大夫不在,时间又非常紧迫,病人处在生死关头。他能否经得起考验,他能否代替主治大夫的位置和他的工作,机会和他面面相对。他是否能够否定自己的无能和怯懦,走上幸运和荣誉的道路?(A)这就要他自己作出回答。

  ⑤对重大的时机你做过准备吗?

  ⑥除非你做好准备,否则________。

  ⑦“从这条路走过去可能吗?”拿破仑问那些被派去探测伯纳称之为“死亡之路”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许吧,”回答是不敢肯定的,“它在可能的边缘上。”“那么,前进!”小个子不理会工程人员讲的困难,下了决心。(B)

  ⑧出发前,所有的士兵和装备都经过了严格细心的检查。破的鞋、有洞的衣服、坏了的武器,都马上修补或更换。一切就绪,然后部队才前进。(C)统帅的精神鼓舞着战士们。  ⑨战士皮带的闪光,出现在阿尔卑斯山高高的陡壁上,出现在高山的云雾中。每当军队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雄壮的冲锋号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这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致使队伍延长到30公里,但是他们一点不乱,也没有一个人掉队!4天之后,这支部队就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上了。

  ⑩当这“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以后,其他人才看到,这件事其实早就可以做到的。许多统帅都具有必要的设备、工具和强壮的士兵,(D)而拿破仑不怕困难,在前进中精明地抓住了自己的时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弱(  )  奴(  )  之为(  )

(  )  陶(  )  群山之(  )

2.对第⑨段“障碍”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  ]

A.敌人的哨卡
B.敌人的工事
C.大自然的艰难险阻
D.敌人的阻击

3.第⑥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  ]

A.你只会使机会显得可笑

B.机会只会使你显得可笑

C.对于你和机会来说,同样显得可笑

D.对于你来说,机会只会显得可笑

4.原文中还有一句话:“但是他们缺少毅力和决心。”它应该放在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作者在第②段论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6.从全文看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7.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