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别小看这只太空马桶,它的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B.广电总局向全国广电系统下发通知,明确禁止不准在新闻类节目中插播商业广告。 C.基因序列故障是遗传病的根源,它是由双亲传给下一代的异常基因引起的。 D.由于一些国家担心甲型流感病毒蔓延而采取的措施,造成墨西哥同亚洲和拉美关系紧张。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别小看这只太空马桶,它的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B.广电总局向全国广电系统下发通知,明确禁止不准在新闻类节目中插播商业广告。
C.基因序列故障是遗传病的根源,它是由双亲传给下一代的异常基因引起的。
D.由于一些国家担心甲型流感病毒蔓延而采取的措施,造成墨西哥同亚洲和拉美关系紧张。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理解:阅读《谁赶走了鸟类》(有删节)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谁赶走了鸟类①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着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靠这两只脚走出来,我知道。
②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③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由那条林阴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和候鸟大会师的时候,希望能在浓阴处听场鸟的演唱会。
④
⑤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试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人。
⑥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却没喊一声,想吼也没吼一下,想骂当然也没骂一句。我(A)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B)他是枪杀无辜的刽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
⑦真该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⑧“冷静”还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几年前还热血沸腾的我,几年后就如此“冷静”了。我发现自己软弱卑微但又不愿承认,总会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痛骂那些想痛骂的人,虽然想痛骂的人根本不留意任何书和报纸,自己却很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坚强勇敢伟大一会儿。
⑨我早已是“好人”了。大家都这样说我。但我却蜕化成了罪犯最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和冷眼旁观的“好人”。
⑩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的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
一处浓阴,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着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1.第①段中加粗的“竖着耳朵”和“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好。
①小路上横七竖八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有些人折下又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②小路上横七竖八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人的行动,写这件事时作者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请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 ]
A.详写了“我”当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了“我”的“愤怒”和“冷静”,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B.详写了“我”当时的神态和行动。说明了像“我”一样的“好人”的“愤怒”和“冷静”,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详写了“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批评了像“我”一样的“好人”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D.详写了“我”当时的神态和行动。说明了“我”的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根据文意,依次填到第⑥段(A)、(B)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A.甚至 何况 B.甚至 虽然
C.简直 何况 D.但是 虽然
5.第段中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标题是“谁赶走了鸟类”,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里的“谁”指的是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观察下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全国中考热点 语文 初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11)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加△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
(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给第三段中①~(11)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 ]
A.学问与生活
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
D.学问的秘诀
(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项选几项)。
[ ]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指导用书 七年级上册 题型:048
厂里作了动员,一周后公布下岗人员名单。
公布名单这天,她跟往日一样,准时赶到厂里,跟往日不一样的,是心绪有些乱。
公告栏前,已挤满了人。
她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上,她急急地挤上前,两眼焦灼而又认真地在那些名单上扫描。她暗暗祈祷:千万不要有自己的名字出现!
一行、两行、三行……只剩最后两行了,还没她的名字!也许……老天保佑!
她的心稍稍平静,猛然间两眼就呆住了!
她的名字赫然排在最后!
一阵昏眩袭来,泪水浸湿了她的眼。
她木然推起车,走出厂门,却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她在街边公园发了一上午愣,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时近中午,她才心乱如麻地赶回家。
丈夫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吐着烟圈:“你们厂大裁员,你没被下岗吧?”
“怎么会呢?”她一怔,随即轻松地笑道,“再怎么说,也还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嘿,我还算幸运,差点没……”丈夫说,“这下好了,再不用担惊受怕……来,吃饭吧,我今天特意提早回家做饭……原来我还担心你……”
“这不,让你空担心一场。”她说。俩人边吃边聊,这顿饭似乎吃得挺开心。
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
出了门,漫无目的地走,不觉走到“跳蚤”市场,服装、小日用品、装饰品、小孩玩具,多得使人眼花,那些摆摊的人,有些面熟。她没心思细看,只是不停地转悠,天色近晚,方想起该回家了。
连着几天,她都这样过。
老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她想。
她开始留心各种招聘广告。她也去过几家单位应聘,竞争的人太多,没聘上。
过了些日子,一条招聘保姆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各项要求她都挺合适,可是……干这种活儿,是不是太“那个”了些?
她还是决定去试试,到时真要不愿干,不干就是了。
她去了,获聘了。
这是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任务是每天负责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报酬也还可观。
她老有种不自在的感觉,更怕让熟人知道,但却干得挺认真。
这天,主人家下水道堵塞,让她打电话请生活服务公司的人来疏通。
半小时后,服务公司派的人来了。
“是你?”她打开门的瞬间,不禁大吃一惊,来人是她的丈夫!
“你……”丈夫也大吃一惊。
“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我也是。”丈夫说,说着就动手干活,很快,管道疏通了。
“我一直觉得……”她说。
“嘿,彼此彼此。”丈夫笑起来,“不过,我们现在……不是挺好吗?”
“是啊。”她也笑了起来。
1.小说第①②两段简略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________。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打下了伏笔,并预示了情节的发展方向,展现了矛盾的基本特征。
2.小说第③⑤⑥⑦四段集中刻画了“她”发现自己被下岗时的心理状态。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词的连续使用,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刻画了下岗女工,遣词准确、鲜明。
3.“她木然推起车,走出厂门,却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这里作者连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道出初下岗者的通病,更显出小说的________性。
4.故事的高潮集中表现在
[ ]
A.她回家和丈夫的对话
B.疏通管道时两人的对话
C.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
D.她去了,获聘了
5.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大致上有三种:
A.说话被临时中断或内容省略
B.内心矛盾,欲言又止
C.话说一半,留下回味
下列使用省略号的句子各属于何种情况,请填上序号。
①一行、两行、三行……只剩最后两行了。 ( )
②“再怎么说,(下岗)也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
③“我一直觉得……”她说。 ( )
④“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 )
6.原文中使用省略号的地方较多,顺其意,你认为“‘我一直觉得……’”她说”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
A.“我下岗了,没脸见人。”
B.“我下岗了,但我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C.“我下岗了,等我找到工作,干好了再告诉你。”
D.“我下岗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我一定能在其他岗位出色工作,作出新贡献。”
7.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 ]
8.“她”和丈夫双双下岗,都没有明白地告诉对方。丈夫在谈话中曾有两次暗示,请把原句找出来,加上着重号。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9.“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他们都在哪儿上班呢?作者精心安排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下水道被堵塞的________,这一处的描写,赋予小说更深更新的内涵。
10.“‘是啊。’她也笑了起来。”“她”笑的原因是
[ ]
A.下岗后,找到了一份挣钱的工作。
B.她不再有不自在的感觉,不再怕熟人知道了。
C.“嘿,彼此彼此。”相互理解,无须东躲西藏,可以打开窗子说亮话,甩开膀子干工作,“不是挺好吗?”
D.双方秘密不戳自破。
11.根据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最恰当的是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父子 母女 孪生 变大增粗
B.父子 母女 同胞 变多增长
C.父女 母子 孪生 变直增粗
D.父女 母子 同胞 变细增多
2.根据①段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_______)
(____________) …指纹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皮下组织)
3.按照合理的顺序先把下边几个小句调整为一个大句子,再把调整出来的大句子插入第③段合适的位置上。
a.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
b.真神
c.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
d.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 e?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f.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
(1)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
(2)调整后的句子应插入第③段(A)(B)(C)(D)四处中的__________处。
4.根据②③段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a(________)
(无意识的运用) b(________)
(________) a(________)
(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a? b? a? b? c? d?
5.第①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第②③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所说明的内容。(不得超过10个)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几项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轻巧夺冠优化训练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理解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型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近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第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________,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②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③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做“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A)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握,能够查出某些疾病。(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D)
④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在①段的四条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 ]
A.父子 母女 孪生 变大增粗
B.父子 母女 同胞 变多增长
C.父女 母子 孪生 变直增粗
D.父女 母子 同胞 变细增多
2.按照合理的顺序先把下边几个小句调整为一个大句子。
a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 b真神 c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 d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 e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f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
(1)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后的句子应插入第③段(A)(B)(C)(D)四处中的________处。
3.第①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第②③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说明的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几项是
[ ]
A.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一是形状不同,二是纹线的数量、长度和粗细也不同。
B.人的指纹在半周岁左右形成,以后它的形状特征固定不变。
C.人们能运用自如地拿着笔写字,全是指纹的功劳。
D.古代把指纹当做“图章”,如果人科学观点看,这种“图章”不及一般印章精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小山村
申弓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都会,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那儿的人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了。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在那座低矮小瓦房里。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
卫生室也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开具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
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
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执,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丝毫的紊乱。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转到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朝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的吗?”
“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子上,“告诉你,大中华,3元5角一根。”
“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哟。”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作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说:“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车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问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号码。
往后的日子,好几天没见那人那车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了去。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了。大概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的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这个时候起,医生十天半月也没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17.下列对小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按时间顺序描述了城市的物质文明对一个小山村带来的冲击和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又意味深长。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如村人排队就医和城里来人不排队对比,以及医生开始不图不取与后来追逐利益的对比。
C.小说多次写到进入村子的小车是“贼黑贼黑的”,写出了车子颜色的深重与小山村的环境的不和谐,含蓄地表现村人对来客的厌恶。
D.小说结尾写“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意在表现村人对于医生通过医术致富的一种仇视心理。
18.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好处?(3分)
19.结合第一次带人看病时的具体描写,说说从车上下来的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20.揣摩文中画线句,请用第一人称描写医生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医生想:
21.“瓦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