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A.路挺滑,我差点儿没摔倒。        路挺滑,我差点儿摔倒了。
B.饭馆卖的饭,四两和二两一样多。       饭馆卖的饭,二两和四两一样多。
C.办完事,我花了一小时才到家。       办完事,我到家才花了一小时。
D.这段路,一般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不发生在这段路上。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指出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路挺滑,我差点儿没摔倒。        路挺滑,我差点儿摔倒了。
B.饭馆卖的饭,四两和二两一样多。       饭馆卖的饭,二两和四两一样多。
C.办完事,我花了一小时才到家。       办完事,我到家才花了一小时。
D.这段路,一般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不发生在这段路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表达的权利

①星期一,我走进教室上第一节课。后面黑板上一行黑色的大体字“离高考还有71天”,黑色的大体字下面写着奥斯汀的名言“在你的心田种植忍耐吧,虽然它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不错,我心里很是满意,果然是按我的要求布置的。

②记得刚提出挂高考倒计时牌时,学生们坚决反对,班会课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他们。这都是我种下的“恶果”,本来一句话就决定了的事情,非得征求他们的意见。有一天,我反思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丧失表达权而变得温柔顺从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学阶段。这是一个渴望表达和培养个人意志的年龄。然而却被老师们无情地扼杀了。我再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下一代也变得像我们一样唯唯诺诺。所以,自高一起,班上的事情都由班委会和班上的同学们集体决定。我对他们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我充分尊重你们。

③班会课上,学生们陆续发言。王力说,班上的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应过早地在教室里制造紧张恐怖气氛。我说,实际上也不早了,其他班早在100天以前就挂了。张宁说,您不是经常跟我们讲,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吗?您这样做,不是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吗?我说,挂个牌并不就等于应试教育,不过是提醒你们抓紧时间学习。何况,要是不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又谈何素质教育呢?王利娟说,如果挂了这个牌子,我们的学习不就都成了在考试的压力和阴影下的学习了吗?我说,我提出挂牌的本意在于提醒大家珍惜时间,不是针对高考(为了说服他们,我不得不学会狡辩),这样吧,大家可以把倒计时牌改成“高中的学习时间还剩下XX天”。学生们都笑起来,说这样就更恐怖了。最后是举手表决,结果我以两票之优获胜。当然这纯粹是我事前做过“手脚”的结果。

④你看,这就是我的班会课,每次它都像是一场大的辩论会,一场战争。我和我的学生们是平等的对手。你要是问他们最喜欢上的课,他们准会说,班会。我教会了我的学生们如何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给了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却留给自己一个又一个难题。

1.第②段中加点词“恶果”指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作答。)

2.从全文的思路看,第②段中写“我”的“反思”,有什么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所记叙的内容。

4.第④段中说“我教会了我的学生们如何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给了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你赞同文中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心中的卧虎

【解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而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借此片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采访1】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李安:这个不能讲。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1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具体指什么?(2分)

                                     ▲                                          

12. 李安把“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3D电影,获奥斯卡金奖。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                                              

13. 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的“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                                          

14.这篇访谈为什么以“心中的卧虎”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心中的卧虎(13分)

【解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而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借此片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采访1】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李安:这个不能讲。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1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具体指什么?(3分)

                                                                               

12. 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的“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13. 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4】 中说“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这句话(3分)

                                                                                    

14.这篇访谈内容,这个老虎对李安来说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九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心中的卧虎
【解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而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借此片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采访1】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李安:这个不能讲。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小题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指哪些方面?(2分)
【小题2】李安把“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3D电影,获奥斯卡金奖。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小题4】这篇访谈为什么以“心中的卧虎”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九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心中的卧虎

【解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而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借此片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采访1】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李安:这个不能讲。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指哪些方面?(2分)

2.李安把“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3D电影,获奥斯卡金奖。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概括。(4分)

3.你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4.这篇访谈为什么以“心中的卧虎”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心中的卧虎
【解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而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借此片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采访1】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李安:这个不能讲。
憎恶喜好,什么都一样,吃东西他吃第一口饼干的时候味道简直是到神水里面,过了一个礼拜慢慢就跟以后老百姓,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他属于一种肉体极端的就是被剥削以后,一种很极端的状态,这个东西很有启发性,然后我自己去了印度一趟,去接受他们宗教文化,很有意思,慢慢接受,一边旅游,一边思想,我就想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我想到怎么样去检验想象力的一个结构。主持人:怎么讲?就是有第一人称,你有感受,还有一个第三人称在讲这个故事,同一个人,我用现代的派,成年的讲他的感觉,所以他有理性跟感性我觉得都可以兼顾,我有一个框架出来,我觉得有点希望了,然后我想到3D,因为我想既然是无解的一个东西,那可能你再加一度空间,可能就有解,可能看到那个圆周率不是一个无理数嘛,那无理数怎么样找到解答,看到那个圆就想出一定要另外一度空间,我就想到3D,我就想可能做3D,增加一种可能性,观众的感受,看水看东西,可能它处在一种不同的空间,那只是空想,《阿凡达》出来九个月以前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只是自己这么幻想,然后慢慢我就去找答案学习。 我这么大年纪,我不是空想,我一步一步的学习,然后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提出一个创见,这是我想做的,我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把飘洋过海这个七十分钟中途航行这个阶段,把它全部视觉化,我做了一套卡通,花了一年,然后到每一个镜头都把它做出来流动有音乐有表演,其实我这个片子还没有拍以前我就演练过一遍了,然后它就有说服性,我要多大,我怎么做,怎么做的具体的方法怎么跟专家讨论,然后可以找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的然后慢慢做这个时候,男主角找到了,小孩,十六岁。 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十六岁是男孩子,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透过他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试炼,他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我讲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你如果老成一点的,或者演戏多一点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他就这么看着你,你想这种眼神就不行,眼神是直就可以,所以他愿意相信甚至像宗教一样相信那最好,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 我不是一个对人咆哮,就是对人吼吼叫叫,或者怎么样,或者想个方法让人家怎么样,我不是这样子的人。所以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我对一般演员说戏拍戏的时候,不止是演教,也有一种身教的作用在里面,我自己不自觉的。其实我跟他讲的话,如果别人去讲一下可能没用,可能我就这么过去这样讲,我不晓得什么东西,会影响他们,他们也是有求好的心,不是说被动受教,他们也在追求,只是说我们一起在一个气氛里面去追求一个我们想象的东西。 “你是说这个影响不是来自于导演这个地位的权威?”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跟相信你要专著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种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印度人讲,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因缘,一种气息,一种振动,一种频率,说不出来的。” “对对对,我想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比较传统的,他做搞戏这一行总是没面子,后来我拿到奥斯卡他还开玩笑说拿到了满意了吧,当然我受到很多社会的尊重,带来很多荣誉,光耀门楣了,这个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基本上做电影没面子的事情,他也释怀了,我想他不让我当初拍电影,总是在我们社会尤其旧社会里面对做这一行的人印象不好,总觉得比较戏有子,行为不太规矩,不是那么正经,这是他们老人家的观念,可是我后来我想我慢慢得到他的尊重,我看起来除了拍戏,我回家我还是过很正常的生活,我想我这方面他也就接受了,我想这个比我的在电影上的成绩,是更能让他接受的一点,也不容易,那么干了三四十年。” 我常常觉得导演是二级演员,三级演员,最好得到是被人家拍的,差一点没到那么好的话,就想象该怎么做。导演跟演员相当不同的,因为演员是被看,所以比较本能性的,导演你需要有一种观察力跟分析力,当然也要有创作的本能在那边,不过我们的观察比较重要,所以我观察的东西,我自己本身不管是二流还是三流演员我提醒他,他做的好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会感同身受,他哪里有矛盾,他这边紧我这边就跟着紧,我可以感同身受,这点对于演员还挺有效的,我可以学给他们看,可以讲给他们听。” 不是我刻意要坚强,你说要做一个事情,你说言必行,行必果,对不对,总要一个结果,我说过要做,拿了钱带这么多人,我讲一些活灵活现讲一些事情,没有实验出来没有办法交代,这个东西会驱策我,一直努力下去,而且你自己的幻想没有兑现到荧幕上的时候很不满足,你人生不行的,你做实验往下做,这是很自然,我想很多拍片的人都是这样,是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我们都是好像奴隶一样,是片子的奴隶不是片子主人是这样拍多以后觉得片子在拍你,不是你在拍片子。” 就像那个书一样,它本身不是一个孤僻的东西,它本身是个对人有期望,有指望有精神力量,而且你拍这样一个东西,你花这么多钱,你希望对社会大众有感染,不是指着精英人物在那里做思想训练,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故事是这个样子,让你做烈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自己也琢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拍主流,基本上有些片子拍拍变成主流。” 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在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斗志没有,或者没有新鲜的活,或者想象,或者拍累的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我就不会想把病态传染给别人,我觉得我的身心要健康,想象力要丰富,人还有活力,明天我不晓得,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完全没有准备,我没有嗜好没有生活,没有其它任何能力,钱我不会担心,我这辈子可以只要没有人把我银行卡抢掉,基本上我不必担心生活,可是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去拍片。 我们这一代拍电影的人,处在历史上面很有利的地位,中西交结,文化的交结,我们正好有机会发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要把握,我们要创作,我们要激发下一代的创作力,然后对世界我们要展现我们生活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状态,让世界人能够更了解也能够对他们有种启发,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做,很多人有天分不见得能做,有机遇,有时机来做,我们这一代是很幸运的,这代人中国导演是很幸运的,要把握机会,不能够妄自菲薄,要好好的把握机会做最好的发挥。 视频节目: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访问时长也很局促,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不长,未剪辑进去的内容也不多了,我摘选一些,用语录体的方式附在文稿之后,供大家参考吧。再补几句,这次提问中,有三处于我有个人的意义,第一处是我问:“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说: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警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 “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 我采访前正是一个思想上不安的阶段,听这段时,他如此赤诚,于公于私我都感触。恐惧是人最强的感受,但也使人保持精神上的警觉,与之共存。所以才在节目结尾处才说了那段话。第二处是,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跟一个人素不相识,一见之下,众目睽睽,要问人心腹深处的事,有时有冒犯之感,但这个职业也就是这样,就象李安拍电影时,他扮演老虎与PI对戏,两人伏地游走,相互盯视,他说他不是在扮演虎,是从心里进入这只虎,忘记自己是谁。两人都要有一种专注和相信,眼神一分,四周灯光,摄影,声音全在眼里,幻觉就没了。所以他说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还有一处是问到他“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他说他发觉就像PI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个不能讲。” “是你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我没直接问。他也没直接答“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一个人,那为什么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 “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问与不问,答与未答之间,忽然落到这句,我心里也一阵悸动。这个访问从技术上讲还有太多可以检讨的东西,不过它让我回到了好久以前做这个职业之初的某一种心情,就如访问将完时李安说的“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当天日程安排几乎以秒计,访问时间一到,他被身边人裹挟而去,但被卷到门口时,他还是回过身来一一向大家道谢,对我说“其实可以再谈一谈”,我说嗯,会的。领受他对世界的一番好意。 【演播室】大概在2007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之后,这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影像】船难镜头【解说】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影像】少年幸存【解说】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影像】掀开帐篷,里面有老虎【解说】但是,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这不是科幻或者神话,这是一个从未被大银幕表现过的纪实题材,也是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曾经被评价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所有的海上巨浪和老虎都需要电脑动画虚拟。曾经有多位导演试图尝试,先后知难而退,而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不管是讲述父子关系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古装武打题材的《卧虎藏龙》,或者谍战题材的《色戒》,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相处。但这部电影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与少年派隔绝了,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动物和自我。【采访】李安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你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你在当中把握的很游刃有余,里面有你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解说】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象刀一样锋利,它意味着威胁和死亡,为了和老虎保持安全的距离,少年派用船桨、救生衣和救生圈造了一只迷你的小筏子,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救生艇上,一开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食物和饮水,只要他不饿,自己就没有危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驯养这只老虎,而李安这次也面临自称有生以来最冒险的电影之旅。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他还挑战着尝试3D拍摄。【采访】李安柴静:你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届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的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采访】李安柴静:以往你曾经说过,你说你摸着你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你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PART 2 纯真【解说】在大海中,少年派根据从小在动物园长大所积累的经验,开始了驯虎的过程,他甚至通过把玩老虎的粪便来打击老虎的士气,慢慢的,老虎终于明白了在救生艇中,派是老大,而自己是老二。这个少年在很多读者想象中是很勇敢的面目,但李安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了3000多个少年,他寻找的是一张有点傻里傻气的脸。【采访】李安柴静:你曾经说过这个男孩刚来试镜的时候戴个眼镜,很驴的样子。李安:人是缘分,真是缘分。柴静:你在传记里提到自己的时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气这样的词语。李安:事情做成的话,大家觉得你很有先见,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话真的就是傻里傻气,那我们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单纯,感觉上是傻里傻气的,那你看做电影后来做出来都有一股傻劲,太精明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柴静:我看到你在选择派这个少年的时候,你说过一个标准,你说我想找一张纯真的脸,为什么是纯真的脸,而不是坚强的或是聪明的?貌似这两个词更能帮人度过难关。李安:所谓的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一种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一个状况,能够非常专注。柴静:相信这个词这么重要吗?李安:当然,电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会相信,他就是属于这一种,一试就试出来。【解说】电影中一切皆为幻觉,太平洋并不存在,只是台湾旧机场里搭出来的大水槽,所有这一切,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海洋,跃出海面的座头鲸,包括孟加拉虎都不存在,它从上百万根毛发到运动的肌肉都是后期技术所为,这意味着扮演派的少年必须幻想出这一切。十六岁的印度孩子苏拉是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试戏的时候,李安针对一份两页长的独白,给孩子们很简单的指示,而苏拉的专注力完全没有中断,念白念到最后,他哭了,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起,李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采访】李安柴静:但是在他演这个戏的时候,老虎也是3D做出来的,他等于要面对一个前面一无所有的一个世界,你让他怎么去相信?李安:所以我觉得纯真很重要,所以他的故事的小孩是一个十六岁的,不是十二岁,也不是二十六岁,一般开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开始动脑筋了,然后你把他透过这样一个年纪的角色去试炼,接受自然环境,还有神的实验,它的气质纯真是是很重要,然后他对我的纯真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本身它的相信,这个念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有一种说服力,所以我也不晓得,我想我自己本身的专注会影响了他。柴静:这个专注是指什么?李安:对电影的热诚,我也不晓得,反正一个东西我好像被占据,整个身体被占据一下,所以我在那个状况,其它不止它,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进入那种状况。【解说】在片场,为了调动派的情绪,李安曾经亲自扮演过那只老虎,来跟这个少年搭戏,两个人沉默对视,在船舷上伏地游走,在这个大水池搭起来的太平洋里,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构建的世界,只依据两个人共同的相信。苏拉是一个从不会游泳也没见过大海的男孩,他必须学习承受一切,在身上绑重物,在下水憋气5分钟来学习水中的生存。三个月里,他每天生活在水槽的巨浪里,每一次重拍只能依靠自己重置一切道具,这让居务都掉了眼泪,拍摄结束,苏拉瘦了14公斤。【采访】李安柴静:这个演员本身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你后来说在拍的过程当中反而是他率领着往前走?李安:就是那种纯真的力量。柴静:纯真会有这个力量。李安:他不愿意让我们失望,所以一般十几岁小孩你不能那么靠着他,他会调皮,他会脆弱,他不习惯,他们还在受人照顾的年代,他不习惯抗那么重的责任,所以他能够每天出来抗那个责任,他本身精神可贵,他对我们这些人是会有感染的。我们都拍很多电影,有些甚至都拍疲了,你看到他你会就不会疲,然后你要跟着他,其实你心里面的派都会出来,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派的,那你就都寄托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就影响到你拍片的状态,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做他,教他,可是相反的,相辅相成,他变成一种精神的领袖。柴静:不是你吗?李安:是我,我跟他后来等于感觉好像是一体的,我是给指令,可是他是被看的人,就是他每天进场,他的精神状况怎么样,对大家是有影响的,拍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一种赤子之心。【解说】少年派慢慢学会驯服猛虎,但是不知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
(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小题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指哪些方面?(2分)
小题2:李安把“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3D电影,获奥斯卡金奖。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小题4:这篇访谈为什么以“心中的卧虎”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完全解读 九年级语文 (下册)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秋天的音乐

  ①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它不再是远远呆在那里、无动于衷的样子,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这些景物也全部神会地感应到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谈……它河弯、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出现你心灵深处的画面。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不具体、不成形、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

  ②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③“秋天的音乐。”

  ④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⑤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⑥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木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于是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弘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聚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⑦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⑧“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啊。”

  ⑨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里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部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了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⑩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飚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藏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忙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他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1.文章第①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文章的第②~⑤段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⑥段加粗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写出一个具有你所判断的修辞方法的语句。

4.第⑥段中说“有时风云聚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这“哲理”是指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5.第⑨段加粗句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写出两个包含这种思想感情的古诗文的句子。

6.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

7.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谈出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生命化妆(14分)

林清玄

(1)我认识一位化妆,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                  

1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分)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

13、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4、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2分)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改变体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型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 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一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①外形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展区布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 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6.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