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划线字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
B、珠可历历
C、货其弃于地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问今是何
B、珠可历历
C、货其弃于地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文读物的特质

  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文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①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②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③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④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⑤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⑥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⑦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⑧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表示第一层次,“‖”表示第二层次,划分第4段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第3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这个限制性状语不能删去,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的情景。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小题1: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       庭:                        
⑵背之则           亡: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小题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小题5: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傅读书(              )
     ②聪明蕴蓄者久矣(              )
     ③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取一葫芦置于地      生是年能言
B.先生年乃能言          不知木兰女郎
C.有友某千金寄之      又何知为曾子之意
D.何以知为孔子言      春冬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语的变化。文中有一些词语与下面现在词语的意思相当,请找出来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①字(       )
②停止(       )
③到(       )
④学生(       )
⑤距离(       )
⑥这是(       )
4.下列画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B.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C.曰:“二千年矣”
D.此非常儿也
5.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形容戴震惊人记忆力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戴震在十岁时就被老师称为“非常儿”的原因是什么?你读后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训练

《桃花源记》选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B.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答:

(4)

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版(新课标) 八年级(下册)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B.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

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答:

(4)

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

(5)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

(6)

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____其岩阻,西_____诸戎,南_____夷越,外_____孙权,内____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粗的字词。
(     ) (     ) (     )
跨州连郡者不可数_________________
险而民_________________
非惟天时,亦人谋_________________
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_____
浆_________________
2.(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保 抚 和 争锋 修
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 和 抚 结好 修
D.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表、刘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戎、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