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老马》一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这首诗采用象征手法,老马的命运,是旧中国苦难农民的命运的写照。
B.诗中描写的老马既有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C.全诗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因此朗读时应带有深重悲凉的语调。
D.第一节可以这样处理朗读节奏: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对《老马》一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这首诗采用象征手法,老马的命运,是旧中国苦难农民的命运的写照。
B.诗中描写的老马既有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C.全诗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因此朗读时应带有深重悲凉的语调。
D.第一节可以这样处理朗读节奏: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通过) 苏教版 题型:013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至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脚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诗文阅读(24分)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                     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ài达到)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邑人,同乡人。④大姓,有钱的大户人家。⑤佣作,被雇佣劳作。)
小题1:(2分)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书以观言行一B.慕圣贤之道多弊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D.未尝稍降色婉言
小题2:(2分)下面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弗怠之:代词,指代抄书
B.遇其叱咄或:或者
C.俟欣悦其:代词,指老师
D.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小题3:(2分)下列对【甲】诗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表达政治上失意、思念兄弟的抑郁惆怅之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直接描写的月光的移动,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豁达开朗的心理变化。
D.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对月怀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小题4:(2分)下列对【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常向藏书之家借书来抄。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小题5:(2分)下面对【丙】文《凿壁偷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衡乃穿壁引其光”一句是说匡衡就穿过墙壁引来了邻居家的亮光。
B.“主人怪问衡”一句中“怪”可理解为“感到奇怪”。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一句可翻译为“(我)想读遍您家里所有的书。”
D.本文讲叙了匡衡凿壁偷光、佣作只求书两则的故事。
小题6:(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画两处)
主 人 感 其 言 与 之 书 遂 成 大 学。
小题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游侠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20、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        存在?(3分)

(1)“根”指的是               

(2)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2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

        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3分)

        (1)

        (2)

        (3)

    2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        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23.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

      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仿句:

  24.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

      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4分)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口口口口口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口口口口的影响。

2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        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      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      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      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5题。

                                    游侠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20、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        存在?(3分)

(1)“根”指的是               

(2)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2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

        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3分)

        (1)

        (2)

        (3)

    2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        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23.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

      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仿句:

  24.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

      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4分)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口口口口口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口口口口的影响。

2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        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      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      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      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生活是用来咀嚼的(14分)
朱玉成
  ⑴那个早晨,我被表妹的哭啼搅扰得异常烦躁。表妹是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讲,从小到大都被蜜罐泡着。后来,她结婚了,因为条件好,什么都不用发愁,日子过得安逸。但问题马上出来了,她的丈夫在婚后第83天背叛了她,在外面有了新宠。她歇斯底里,从没有受过半点委屈的她,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又哭又闹,但终究无济于事。最后,他们离婚了。
  ⑵从幸福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人间的地狱,表妹差点崩溃。母亲去安慰她的时候,还是那句老话,少吃点糖,多吃点盐,这对人没什么坏处。人活一生,就得吃点苦,不然你的心就坚强不起来。现在想想,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生命中不仅仅需要糖,更需要的是盐。盐可以为你的生命补充钙质,而糖,只会慢慢蚀掉你用来咀嚼生活的牙齿。
  ⑶父亲年纪大了,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他在镶完满口牙的时候说:“有牙齿的时候不知道没牙齿的苦,你们不知道,这没有‘咬头’的东西真是没味。”
  ⑷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比如苹果和萝卜之类的,蒸出的米饭最喜欢吃八成熟的,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看父亲吃饭时总是很香,这对于味觉日渐萎靡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刺激。父亲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说,知道我吃饭为什么这么香吗?因为我吃过苦。我比你们幸福。
  ⑸怎么吃过苦还幸福?我有些不解。
(6)“我认识一个瞎了眼睛的人。”父亲是退休教师,显然是要对我来一番言传身教的:“你可能不相信,他是个诗人……”我确实很惊讶,一个失去了双眼的人,看不见任何美景,要怎样“触景生情”呢?
  ⑺“恰恰相反。”父亲说,“他双眼明亮的时候,写出的是那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失去双眼之后,他写出的诗反而美极了!他说在他的世界一下子黑暗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光明的珍贵。他要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他每天不停地咀嚼,每天都能咀嚼出新的味道来。他说他还要感谢这一次磨难,让他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⑻生命就是这样,不可能只是锦绣铺就的。只有苦难铺出的路才会坚实而坦荡。老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命犹如没有酿好的酒。用父亲的话说,那些安逸的日子便是没有“咬头”的生活。
  ⑼“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那样才是人生。”这是父亲常常在我们耳边念叨的话。
  ⑽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对于麦子来说,风刀霜剑甚至蝗虫侵蚀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张晓风语);对于艺术来说,坎坷和荆棘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点亮艺术的心。
⑾无情的光阴终将使我们失去最后一颗牙齿,但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能够咀嚼生活的心。人总要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慢慢咀嚼,在老的时候,它们就是一壶茶水里慢慢升腾起来的鱼一样鲜活的茶叶,就是炉膛里一根根劈啪作响的奋不顾身的柴火,让那已经脱落了牙齿的老人和已经看不到春天的盲诗人在闷热的午后和寒冷的冬天依然无比快乐着。
⑿生活是需要咀嚼的,只有咀嚼过的生活才会呈现出酸甜苦辣。而 “幸福安逸的生活会使一个人失去最后几颗牙齿,再也无法咬住和咀嚼生活。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内容的先后及对中心的理解填空。(3分)
本文涉及的素材比较多,有表妹的离婚、                       、父亲掉牙吃饭“没咬头”、                              等,这些看起来互不关联,但都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小题2:根据你对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请选择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生活需要“咀嚼”。表妹因为条件好,生活安逸,缺乏对生活的咀嚼,最终导致离婚。
B.生活需要“咀嚼”,父亲喜欢咀嚼硬的食物,所以吃饭总是很香,生活总是觉得很幸福。
C.生活需要“咀嚼”,诗人因为瞎了眼睛,才认识到光明的珍贵,他为了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就不停地咀嚼生活,终于写出了“美极了”的诗。
D.生活需要“咀嚼”,咀嚼需要苦难,苦难就是“往你身体里注射的钙针”,就是“往你灵魂里播撒的《圣经》”,经历了苦难的生活,你才能咀嚼出酸甜苦辣来。
小题3:赏析下列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请你联系中心,说说如把“啃”改成“咬”,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2分)
小题4:“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请你写出加点部分的比喻义。(2分)
“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                                                   
“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                                                
小题5:根据题意填空。(2分)
第11节,用生动的比喻句列举出两种“值得回味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在它们后面再仿写一句的话,那么,我们在仿写之前的审题中,必须明确,写这个句子一定要符合下列四个条件:第一,句式与前面的一样;第二,运用比喻,以物喻“生活中值得回味的事情”;第三,这个“物”要符合                      两个条件来表现“值得回味”;第四,必须是老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小题6:某同学读完本文后认为:这篇文章仅从苦难的生活值得咀嚼的角度来表现题目,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值得咀嚼的生活还有很多。你赞同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生活是用来咀嚼的(14分)

朱玉成

  ⑴那个早晨,我被表妹的哭啼搅扰得异常烦躁。表妹是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讲,从小到大都被蜜罐泡着。后来,她结婚了,因为条件好,什么都不用发愁,日子过得安逸。但问题马上出来了,她的丈夫在婚后第83天背叛了她,在外面有了新宠。她歇斯底里,从没有受过半点委屈的她,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又哭又闹,但终究无济于事。最后,他们离婚了。

  ⑵从幸福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人间的地狱,表妹差点崩溃。母亲去安慰她的时候,还是那句老话,少吃点糖,多吃点盐,这对人没什么坏处。人活一生,就得吃点苦,不然你的心就坚强不起来。现在想想,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生命中不仅仅需要糖,更需要的是盐。盐可以为你的生命补充钙质,而糖,只会慢慢蚀掉你用来咀嚼生活的牙齿。

  ⑶父亲年纪大了,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他在镶完满口牙的时候说:“有牙齿的时候不知道没牙齿的苦,你们不知道,这没有‘咬头’的东西真是没味。”

  ⑷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比如苹果和萝卜之类的,蒸出的米饭最喜欢吃八成熟的,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看父亲吃饭时总是很香,这对于味觉日渐萎靡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刺激。父亲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说,知道我吃饭为什么这么香吗?因为我吃过苦。我比你们幸福。

  ⑸怎么吃过苦还幸福?我有些不解。

(6)“我认识一个瞎了眼睛的人。”父亲是退休教师,显然是要对我来一番言传身教的:“你可能不相信,他是个诗人……”我确实很惊讶,一个失去了双眼的人,看不见任何美景,要怎样“触景生情”呢?

  ⑺“恰恰相反。”父亲说,“他双眼明亮的时候,写出的是那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失去双眼之后,他写出的诗反而美极了!他说在他的世界一下子黑暗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光明的珍贵。他要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他每天不停地咀嚼,每天都能咀嚼出新的味道来。他说他还要感谢这一次磨难,让他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⑻生命就是这样,不可能只是锦绣铺就的。只有苦难铺出的路才会坚实而坦荡。老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命犹如没有酿好的酒。用父亲的话说,那些安逸的日子便是没有“咬头”的生活。

  ⑼“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那样才是人生。”这是父亲常常在我们耳边念叨的话。

  ⑽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对于麦子来说,风刀霜剑甚至蝗虫侵蚀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张晓风语);对于艺术来说,坎坷和荆棘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点亮艺术的心。

⑾无情的光阴终将使我们失去最后一颗牙齿,但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能够咀嚼生活的心。人总要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慢慢咀嚼,在老的时候,它们就是一壶茶水里慢慢升腾起来的鱼一样鲜活的茶叶,就是炉膛里一根根劈啪作响的奋不顾身的柴火,让那已经脱落了牙齿的老人和已经看不到春天的盲诗人在闷热的午后和寒冷的冬天依然无比快乐着。

⑿生活是需要咀嚼的,只有咀嚼过的生活才会呈现出酸甜苦辣。而 “幸福安逸的生活会使一个人失去最后几颗牙齿,再也无法咬住和咀嚼生活。

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内容的先后及对中心的理解填空。(3分)

本文涉及的素材比较多,有表妹的离婚、                       、父亲掉牙吃饭“没咬头”、                              等,这些看起来互不关联,但都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2.根据你对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请选择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生活需要“咀嚼”。表妹因为条件好,生活安逸,缺乏对生活的咀嚼,最终导致离婚。

B.生活需要“咀嚼”,父亲喜欢咀嚼硬的食物,所以吃饭总是很香,生活总是觉得很幸福。

C.生活需要“咀嚼”,诗人因为瞎了眼睛,才认识到光明的珍贵,他为了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就不停地咀嚼生活,终于写出了“美极了”的诗。

D.生活需要“咀嚼”,咀嚼需要苦难,苦难就是“往你身体里注射的钙针”,就是“往你灵魂里播撒的《圣经》”,经历了苦难的生活,你才能咀嚼出酸甜苦辣来。

3.赏析下列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请你联系中心,说说如把“啃”改成“咬”,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2分)

4.“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请你写出加点部分的比喻义。(2分)

“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                                                   

“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                                                

5.根据题意填空。(2分)

第11节,用生动的比喻句列举出两种“值得回味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在它们后面再仿写一句的话,那么,我们在仿写之前的审题中,必须明确,写这个句子一定要符合下列四个条件:第一,句式与前面的一样;第二,运用比喻,以物喻“生活中值得回味的事情”;第三,这个“物”要符合                      两个条件来表现“值得回味”;第四,必须是老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6.某同学读完本文后认为:这篇文章仅从苦难的生活值得咀嚼的角度来表现题目,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值得咀嚼的生活还有很多。你赞同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宁波七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生活是用来咀嚼的(14分)
朱玉成
  ⑴那个早晨,我被表妹的哭啼搅扰得异常烦躁。表妹是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讲,从小到大都被蜜罐泡着。后来,她结婚了,因为条件好,什么都不用发愁,日子过得安逸。但问题马上出来了,她的丈夫在婚后第83天背叛了她,在外面有了新宠。她歇斯底里,从没有受过半点委屈的她,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又哭又闹,但终究无济于事。最后,他们离婚了。
  ⑵从幸福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人间的地狱,表妹差点崩溃。母亲去安慰她的时候,还是那句老话,少吃点糖,多吃点盐,这对人没什么坏处。人活一生,就得吃点苦,不然你的心就坚强不起来。现在想想,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生命中不仅仅需要糖,更需要的是盐。盐可以为你的生命补充钙质,而糖,只会慢慢蚀掉你用来咀嚼生活的牙齿。
  ⑶父亲年纪大了,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他在镶完满口牙的时候说:“有牙齿的时候不知道没牙齿的苦,你们不知道,这没有‘咬头’的东西真是没味。”
  ⑷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比如苹果和萝卜之类的,蒸出的米饭最喜欢吃八成熟的,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看父亲吃饭时总是很香,这对于味觉日渐萎靡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刺激。父亲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说,知道我吃饭为什么这么香吗?因为我吃过苦。我比你们幸福。
  ⑸怎么吃过苦还幸福?我有些不解。
(6)“我认识一个瞎了眼睛的人。”父亲是退休教师,显然是要对我来一番言传身教的:“你可能不相信,他是个诗人……”我确实很惊讶,一个失去了双眼的人,看不见任何美景,要怎样“触景生情”呢?
  ⑺“恰恰相反。”父亲说,“他双眼明亮的时候,写出的是那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失去双眼之后,他写出的诗反而美极了!他说在他的世界一下子黑暗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光明的珍贵。他要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他每天不停地咀嚼,每天都能咀嚼出新的味道来。他说他还要感谢这一次磨难,让他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⑻生命就是这样,不可能只是锦绣铺就的。只有苦难铺出的路才会坚实而坦荡。老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命犹如没有酿好的酒。用父亲的话说,那些安逸的日子便是没有“咬头”的生活。
  ⑼“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那样才是人生。”这是父亲常常在我们耳边念叨的话。
  ⑽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对于麦子来说,风刀霜剑甚至蝗虫侵蚀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张晓风语);对于艺术来说,坎坷和荆棘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点亮艺术的心。
⑾无情的光阴终将使我们失去最后一颗牙齿,但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能够咀嚼生活的心。人总要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慢慢咀嚼,在老的时候,它们就是一壶茶水里慢慢升腾起来的鱼一样鲜活的茶叶,就是炉膛里一根根劈啪作响的奋不顾身的柴火,让那已经脱落了牙齿的老人和已经看不到春天的盲诗人在闷热的午后和寒冷的冬天依然无比快乐着。
⑿生活是需要咀嚼的,只有咀嚼过的生活才会呈现出酸甜苦辣。而 “幸福安逸的生活会使一个人失去最后几颗牙齿,再也无法咬住和咀嚼生活。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内容的先后及对中心的理解填空。(3分)
本文涉及的素材比较多,有表妹的离婚、                       、父亲掉牙吃饭“没咬头”、                              等,这些看起来互不关联,但都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小题2】根据你对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请选择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生活需要“咀嚼”。表妹因为条件好,生活安逸,缺乏对生活的咀嚼,最终导致离婚。
B.生活需要“咀嚼”,父亲喜欢咀嚼硬的食物,所以吃饭总是很香,生活总是觉得很幸福。
C.生活需要“咀嚼”,诗人因为瞎了眼睛,才认识到光明的珍贵,他为了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就不停地咀嚼生活,终于写出了“美极了”的诗。
D.生活需要“咀嚼”,咀嚼需要苦难,苦难就是“往你身体里注射的钙针”,就是“往你灵魂里播撒的《圣经》”,经历了苦难的生活,你才能咀嚼出酸甜苦辣来。
【小题3】赏析下列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请你联系中心,说说如把“啃”改成“咬”,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2分)
【小题4】“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请你写出加点部分的比喻义。(2分)
“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                                                   
“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                                                
【小题5】根据题意填空。(2分)
第11节,用生动的比喻句列举出两种“值得回味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在它们后面再仿写一句的话,那么,我们在仿写之前的审题中,必须明确,写这个句子一定要符合下列四个条件:第一,句式与前面的一样;第二,运用比喻,以物喻“生活中值得回味的事情”;第三,这个“物”要符合                      两个条件来表现“值得回味”;第四,必须是老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小题6】某同学读完本文后认为:这篇文章仅从苦难的生活值得咀嚼的角度来表现题目,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值得咀嚼的生活还有很多。你赞同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