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因为) B、茗饮以为酒(以为) C、着重裘以敌之(来) 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1)佁然不动( ) (2)悄怆幽邃( )
(3)水尤清冽(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福建武夷山一中八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1)佁然不动( ) (2)悄怆幽邃( )
(3)水尤清冽(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武夷山一中八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1)佁然不动( ) (2)悄怆幽邃( )
(3)水尤清冽(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无锡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客谢之 谢: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④以病去 去: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无锡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