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篇章中,不是以记人为主的是:

A.《藤野先生》    
B.《阿长与〈山海经〉》    
C.《范爱农》    
D.《父亲的病》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篇章中,不是以记人为主的是:
[     ]
A.《藤野先生》    
B.《阿长与〈山海经〉》    
C.《范爱农》    
D.《父亲的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题型:问答题

⑴《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藤野先生》
B.《琐记》
C.《社戏》
D.《五猖会》
⑵在“全民读书月”中,校文学社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概括、精练的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激励过无数中国人积极进取的文学作品。
请你也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任选其一)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①《骆驼祥子》 ②《格列佛游记》 ③《水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题型:问答题

名著阅读。
⑴《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藤野先生》
B.《琐记》
C.《社戏》
D.《五猖会》
⑵在“全民读书月”中,校文学社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概括、精练的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激励过无数中国人积极进取的文学作品。
请你也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任选其一)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①《骆驼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列佛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考新题型热点题库、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思考题。

想念荷花

琦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已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选自《琦君散文集》)

(1)

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不是作者着重所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不得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有映衬之妙,如第④段写自己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就是衬托出杭州“落夜湖”的盛景与游人的欢乐,进一步表现作者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进而谴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巧妙地点明文章主题。

B.

本文的语言以含蓄见长,往往在含蓄中见真情,如第⑤段中父亲那时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孟浩然的诗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或者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希望人生有所建树的思想。

C.

段中“安知明日我非鱼”是化用了庄子文章中的典故,文章通过此句,写出了夏老师的才华,夏老师在诗句中以“鱼”自喻,用鱼戏荷叶间的意境,写出他对荷的喜爱之情。第段再提此句,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

D.

第⑨段中“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写作者寓所挂藤野先生的相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3)

文章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你选择出文中你所喜欢的一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所选优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的理解。下列各项中的诗文名句哪一句的情感不是本文重点抒发的内容?

[  ]

A.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C.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李清照《武陵春》

D.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5)

探究分析:托物抒情是诗人和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荷花是诗人和作家们常常借用的事物。下列诗词是写荷的名篇,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探究其中的“莲”被赋予了哪些含义。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节选)

(2)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宋]晏几道《蝶恋花》(节选)

(3)千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番霜。寂寞在秋江上。竟无人解暮年苦!

——[元]刘秉忠《南吕·千荷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甲)

创造性的阅读(节选)

  最欣赏美国人爱默生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这段话:

  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可从王安石写作《泊船瓜洲》这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唐诗中已屡见先例;而人们却独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出蓝”之胜,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阅读”的一个范例。

  创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岛的财富”,要把它“带出来”,不是任何机械的办法,比如我们习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三部曲所能奏效的(尽管这三部曲在基本训练上有一定作用)。你能仅以形容词作动词或用字精确的写作方法来解释王安石用“绿”字的佳处吗?显然不能;你能确切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同样很困难。“又绿”究竟是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呢?还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如果你血气方刚,性格开朗,又处在顺遂的境况中,或许会作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又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则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不错,但如果你更善于阅读,懂得诗歌创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继续玩味“又绿”二字与前后句的相互联系中,你会体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并不指实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奋亢与稍带微漠的惆怅……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你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它不能离开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样,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当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你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起着作用,因此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三部曲”式的解析,也许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这作品大抵是按这“三部曲”写作的话;但是它难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魅力,只有当你个性中的某些成分与文本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碰撞在一起时,如同爱默生在同一本书中所说的,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读书境界,我们的先辈也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其中“会意”,便是个性与文本意蕴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对这段话,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地舍后两句谈前二句,将它作为书不必细读精读的例证。其实,陶渊明读书,既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泛读,又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读。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文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为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以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顾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对汉代以来繁琐的经解的反对,是以自己的个性(包含知识修养),直探文本意蕴的创造性读书法。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________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

(2)其实陶渊明读书,________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________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则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则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结合语境,概括“这样品味作品”的指代内容。

3.“爱默生说,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结合语境,用文中几个词语(至少4个)概括“秘密经验”的具体内容。

4.选出下列对“创造性的阅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不能离开文本,有一定的规定性;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B.个性中某些成分与文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相碰撞时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魅力。

C.“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创造性的阅读”。

D.“创造性的阅读”并非“三部曲”式的对文本的解析,而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

5.读过《创造性的阅读》(节选),相信你对“创造性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阅读中肯定也有过“创造性”的体验,那么,请举个例子说说吧。

(乙)

“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节选)

——中日学者《故乡》谈

  杨剑龙(以下简称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故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龟田胜一郎将《故乡》誉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我们从中日学者的不同视角来重新研读《故乡》,分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予以表达的。为什么说《故乡》是“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工藤贵正(以下简称工):我第一次读到《故乡》是在中学时候,日本中学教材里选了鲁迅的《故乡》,当时我就很喜欢,我为小说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学的时候又读了《故乡》,理解深了一层。我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关于“希望”的说法。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在他的诗《道路》中写道:“我前面本来没有路,我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人关于“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杨:中日关于“路”的不同之处,您能展开说一说吗?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而鲁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许多人走时才成了路。

  杨:《故乡》是一篇抒发情绪之作,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绪发展的脉络。作品最初透露游子归乡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诗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临近故乡却“近乡情更怯”,临近故乡望着阴晦天气中萧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因此,“我”不禁脱口而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闰土,情绪又转入了悲哀。结尾对于路的议论,使作品具有了一个有亮色的结局。作品中“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情绪结构。

  工:作品还有着一个“思乡”的问题。美国学者若斯基认为:人的生活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会觉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比要好多了。这种今昔对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远镜观察风景一样,将过去的风景放大了,与现在荒凉的风景相比,过去的风景必定优美极了。今昔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现在的不满,而是为了探索将来的理想生活。

  杨:《故乡》具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蕴。对于人与人之间厚障壁的描画,对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种寻觅故乡旧梦与梦的幻灭情绪的更迭,那种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与对故乡人未来的希望情感的交织,那种看不见的高墙的悲哀与寻觅新路的渴望,都呈现了作品中情感的复杂与思想的深邃。《故乡》将故乡衰败的无奈与对故乡人麻木懦弱的不满,寄寓在中年闰土的身上了。

  工:契诃夫有一篇小说《田舍町》,鲁迅翻译成《省会》。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离故乡二十年后回归故里——乡下的一个小镇,他归乡的时候也是坐船,回乡后他看到故乡变化很大,已经不像他离开时那样美丽,所以他怀念起少年时代的岁月。他孩提时的一个朋友已经当上了警察署的署长,他扣押无辜的农民、压迫家乡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这篇作品与鲁迅的《故乡》十分相似,《故乡》大概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杨:《故乡》能够为日本读者所喜欢,大概还由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作品对于绍兴民俗的描写:戴银项圈的习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闰土”的风习,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风,雪地支匾捉鸟雀的嬉戏,作揖打拱的礼仪,戴毡帽系裙的衣着形式等,都带着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味。另外,作品中对乡镇风景的描绘,也具有乡土色彩:萧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边的瓜地,别乡时的黄昏等,都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色彩。

工:《故乡》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的白描手法等,抒写浓浓的乡土之情,所以被人称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1.本文标题是日本作家龟田胜一郎对《故乡》的称誉。中日两位学者对此称誉的态度是________的。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对《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进行探索。

2.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复杂的情感”是《故乡》成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的原因之一。请从对话中梳理出至少两种情感。

3.工藤贵正比较了鲁迅和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关于“路”的不同思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格言警句吗?请写出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中日两位学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分析《故乡》这篇著名的小说,依你看,他们在分析评价时有何共同特点?

5.杨剑龙在分析《故乡》包含的情感时引用了一些著名语句。有关“故乡”的诗文名句还有哪些?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两句默写。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国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在《故乡》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鸟,大海边捡贝壳,分手时赠羽毛……都被“我”的记忆珍藏。请你从记忆中检索两件童年或少年时最快乐的往事,用美的语言写下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