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与例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例句:生活是一道彩虹,流动着丰富的色彩。

A、生活是一首歌曲,跳动着欢快的音符。
B、生活是一杯清茶,飘散着淡淡的芳香。
C、生活是需要你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 九年级上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谈谈科学与文艺

  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沌而缺清。”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格格不入。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通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哲理小说可以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了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模糊数学的应用,尤其是模糊识别技术,使得现代科学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越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内(  ) 式(  )

(2)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的是

[  ]

A.

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D.

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4)

第四段中“入侵”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五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下题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请你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说说什么是“植物聊天”。

3.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

(2)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  )

4.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

利:________

弊: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巧克力往事

①就在今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之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颇为有趣的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例越大。先前不少研究显示,适量食用黑巧克力可能对大脑和心脏有益,甚至还能帮助减肥。巧克力对健康和诺贝尔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关于它的悠长往事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②制作巧克力的原料,源于可可树结的可可果。美洲是可可树的发源地,关于它的起源与历史已经融入到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的神话中了。在刚开始传入欧洲的时候,巧克力被认为是一种奇异的食物,因此只在上层社会中享用。到了19世纪,则扩散到所有社会阶层,如今它已经是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食品了。

③什么是可可树呢?可可树是一种热带树木,原产地是南美洲亚马孙河地区。它一般有4—6米高,生长地最高海拔可达到600米。它需要潮湿的环境已及维持在23—28摄氏度的温度。第4年就会达到结果期,并且可一直维持40年。可可果形状像甜瓜,重量在250克至500克之间,每颗可可果里面一般有20—50枚外包果肉的2厘米长的可可豆。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其命名法中把可可命名为“神的食品”。

④可可豆是如何加工的呢?首先,要进行发酵。用香蕉树的叶子把可可豆包起来,温度达到50度,进行发酵,这就避免了可可豆在运输和储藏的过程中发芽。果肉就抛弃掉了,可可豆变硬并浸出一些油,这些油能去除可可的苦味。经过一段时间,可可豆棕色的外观开始出现,并且形成了它独特的味道。接下来是干燥,可可豆内部的发酵仍在继续,这会进一步去除苦味并增加芳香。干燥的方式可以是日晒,也可以人工风干。最后,可可豆经过清洗、挑选、分类后,经过打包就可以远销国外了。当可可豆到达工厂后,它们被放入储藏室中,这里环境干燥 (最大湿度为8%),并且要避免污染。

⑤巧克力的生产有如下几个步骤:烘烤,可可豆在烘烤的过程中,外壳会膨胀与爆裂这样有利于去除外壳。然后冷却使其保持其味道。粉碎,去掉可可豆的外壳后,把豆粒切碎成许多小块。研磨,在研磨可可豆的同时,温度上升,随之会释放出脂肪类物质——可可油,这就形成了可可酱。把可可酱、糖、香精、桂皮香料、牛奶或者干果混合,以形成不同种类的巧克力。当各种原料混合的时候,可可酱要维持在29度,然后就可以放到各种模子里形成块状了。如果把可可酱干燥并研磨将会成为可可粉,可可粉可以用来制作糕点、冰淇淋和饼干。

⑥世界上第一座巧克力机械生产车间诞生在1777年的巴塞罗那。从那时起一直到19世纪末,巧克力的生产一直是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技艺。19世纪末,巧克力的工业化生产才开始,特别是在法国和瑞士。工业化生产可以更好地把粉状的可可与牛奶,黑巧克力块同牛奶或干果相混合,使巧克力成了儿童早餐和零食的常见物,并在成人中流行起来。在19世纪末,适合收藏的用巧克力制成的礼品卡出现了。图像和内容会因时而变,有历史、电影或者运动等主题。少年儿童是巧克力的主要消费者,他们还会与好友交换可以收藏的巧克力卡。

⑦从16世纪开始,巧克力就成了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比如西班牙画家苏巴朗的作品《巧克力早餐》,还有戈雅的作品《马德里集市》,画中描绘了集市上待售的巧克力锅。一些当代画家甚至使用巧克力为原料进行创作。19世纪末,随着巧克力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了巧克力的商业广告。所有牌子的巧克力都雇用最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为其宣传产品、完成名作。在20世纪,收音机、电视和电影都成了巧克力广告宣传的工具。

⑧时至今日,关于巧克力的生产、包装、食谱已经出版了大量读物,巧克力文化从欧洲传到了更远的东方。但欧洲依然是巧克力文化的中心,在欧洲日常的习语中还存有大量与巧克力有关的句子,诗歌、小说和戏剧也会用巧克力作为象征,比如刻画巧克力与爱情的关系。西班牙剧作家莫拉挺和卡尔德隆等人的作品中都不乏巧克力的“芳踪”。

⑨可可从其最初起源地亚马孙平原到如今遍及世界,经历了很长的路。其最终产品——巧克力从一种宗教饮品到一种国王和贵族喜好的饮料和食品,并最终被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接受。各种形状、各种口味的巧克力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全世界都爱上了这种历史悠久、充满传奇的浪漫美食。

13.请将文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划分层次,并概括说明内容。(3分)

                   ▲                        

14.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先前不少研究显示,适量食用黑巧克力可能对大脑和心脏有益,甚至还能帮助减肥。

                 ▲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可可豆加工的要求。

B.去除可可苦味的方法是通过发酵使可可变硬并浸出油。

C.生产巧克力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如可可豆的发酵温度要至少50度,混合原料时温度要达到并维持在29度。

 D.巧克力工业化生产开始,巧克力成为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16.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据“中央社”报道,英国科学家针对逾17000名1970年代出生的儿童追踪调查40年后的结果指出,10岁以前每天都吃甜食或巧克力的儿童,到了34岁左右,69%都曾因犯暴力罪行被捕。

材料二:

芬兰研究人员对300名孕妇在妊娠期间食用巧克力的情况,及其怀孕后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与那些在妊娠期间很少吃巧克力的孕妇所生的宝宝相比,在妊娠期间爱吃巧克力的孕妇所生的宝宝在出生6个月后更喜欢微笑或表现出开心的样子。该项研究还显示,那些容易紧张的孕妇,如果在妊娠期间能经常食用巧克力,其所生的孩子不怕生人。

①请说说你阅读以上材料后的两点发现。(2分)

                 ▲                   

②如果本文将这两则材料的内容添加进来,你觉得合不合适?为什么?(2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成功》(节选),完成1—4题。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二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答:                                                                     

2.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加点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一句中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                                                                      

3.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

答:                                                                    

4.近年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中考版 贵州专用 2009-2010学年 第52期 总第208期 贵州中考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纳米技术将把人类带到哪里

文/王瑞良

  ①英国最近公布的一项对全球400位科学家的调查表明,尽管人们对纳米时代的到来振奋不已,但科学家承认,与普通人相比,自己更害怕纳米技术。这是因为,这项技术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完全无法预料。

  ②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人类将不再生病,甚至可以长生不老;房屋可以自行维修、照明、保温和保洁;货币也将失去意义,因为每个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例如,你会拥有一台微波炉大小的、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纳米装置,只要从一边投入原料,并将设定好的结构参数输入其中,另一边将会出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从回形针到电脑,甚至汽车。

  ③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这是因为,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物体都是原子在一定空间内结合产生的,所以改变这些原子的排列顺序,就可以组合出任何物体,而从微米技术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科学家们可以操控原子。

  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衣食住行而忙碌。在未来,人们将告别这种“低级的生活方式”,从事任何想要的创造性工作。这种社会的变革,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比如,那时小偷将会销声匿迹,因为物质已经丰富到失去了价值;唯一剩下的犯罪,可能只与无法分享的爱情有关,因为这是一个无法说得清楚、甚至连遗传学也弄不明白的玄妙东西。这样一来,军队、警察、政府甚至国家都将面临是否有必要存在下去的问题。

  ⑤尽管纳米技术的应用,已在微电子学、光电技术、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工程和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并未能解除科学家们的忧虑:纳米技术的无止境发展,特别是与基因工程的密切结合,究竟会把人类带到哪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⑥美国的一位预言家说:“我和许多科学家现在都相信,20年后,我们就能够为人类古老的身体软件重新编程,这样,我们就能利用纳米技术阻止甚至逆转衰老,做到长生不老。”

  ⑦俄罗斯的一位大学教授警告说,如果未来分解工业废料的纳米装置发生故障,它将摧毁生物圈中所有保证人类生存的有益物质。

  ⑧俄罗斯一位微电子专家认为,最不能接受的恐怕是可以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如果失去控制,未来的“自由机器人”中那些只要依靠太阳能就能生存的“叛逆者”,将把所有物质通通疯狂地复制成自己的同类,最终,地球将不再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世界。

  ⑨美国的一位学者指出,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超微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让敌对国家的人民因此遭到种族灭绝的厄运……

  ⑩这些究竟是一种幻景,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实况?目前恐怕还无法说得清楚。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因此,对科学家们的种种忧虑,似乎不能认为是杞人忧天,而应该视为需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的大事。但是无论如何要相信,人为万物之灵,既然人能制造出无所不能的“纳米机器人”,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把它们的行为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会让它们主宰这个世界。

(选自2009年第11期《青年科学》,有改动)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想要的东西,其原因是原子排列顺序的改变可以组合成任何物体。

B.

20年后,科学家就能够为人的身体软件重新编程,这样,利用纳米技术,我们人类就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衰老,做到长生不老。

C.

纳米技术利用不当,会影响人类生存,会导致战争。

D.

如果真的任由未来的“纳米机器人”发展,而人类不加以控制,这种机器人可能主宰这个世界。

(5)

请阅读摘自《以纳米丈量未来》中的一段文字,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模拟莲花自清洁特性的机理,人类已经制作出了“纳米自洁领带”以及各类纺织材料,这些材料具有防水、防油、杀菌、防辐射、防霉等特殊效果。……“鸟巢”顶棚所用的特殊纳米防护涂层可经受700摄氏度高温,这样能避免烟花燃放时对顶棚膜可能的损坏。……国内曾发现涂层材料软聚丙烯酸酯含有的纳米颗粒侵入浙江一家塑料厂的多名女工的肺部细胞,使她们患上类似尘肺病加肺结核症状的疾病。

(来源:2009年10月《瞭望东方周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a~h)。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地、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选自《苏州园林》)

1)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段的结构是总——分——总。

B.“盘曲嶙峋”中的“嶙峋”是借形容山石突兀的词来形容藤萝的美。

C.文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解说。

D.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摹状貌、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2)对划横线的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栽种和修剪”是并列关系,在这里可以互换位置。

B.“也”字表示强调,其含义是“更加”。

C.从这句可以看出全段文字是按时间先后安排说明顺序的。

D.“着眼在画意”是全段表达的中心。

3)对这段中的部分词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一句写出了事物的动感和层次。

B.“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冲的两个“花”含义一样。

C.文段中加点的“这”是指景物配合的自然之趣。

D.文段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是指追求自然美。

4)请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代替“不感到寂寞”。(要求通顺且保持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摹状貌  打比方  作比较  举例子

B.摹状貌  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C.摹状貌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D.摹状貌  打比方  作诠释  列数字

6)“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   

A.议论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B.评价这样设计的艺术水平

C.叙述这样设计的艺术风格

D.说明这样设计的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生命化妆(14分)

林清玄

(1)我认识一位化妆,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                  

1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分)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

13、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4、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2分)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改变体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 八年级语文(第2版)下册、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二) 题型:048

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

  ①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此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她并不神秘。在一些城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应用。

  ②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够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加上图形,给人的是呆板和枯燥的感觉。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占空间太大,现有硬件难以支撑。如:一张普通3寸高密软盘可存两册《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文字,若用来存图像,仅普通计算机屏幕那么大的一张就“涨库”了。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息系统。

  ③电视能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A]通过电视,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处理这些信息。[B]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的工作,即实现人机对话,称为交互性。[C]多媒体兼二者之长,集成和交互是其精髓。[D]

  ④电脑技术与电视技术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在与通信技术结合后,一旦普及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那么,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变成一位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时,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是——

  ⑤可视电话使您和您的朋友虽天各一方,却交谈甚欢,如________,近在眼前。

  ⑥学生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通过电视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同样有________之感。

  ⑦每台与各种资料信息库、图书馆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一个庞大的、易于检索的声像图书馆,可以使您________,胸怀天下。

  ⑧电视会诊有如神医下凡;电视购物、电视会议等为您节省时间,也缓解了交通。……

  ⑨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没有相当的专门知识能享用吗?请别担心,这位“天使”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机界面更为友好。她丢掉了令人隔膜的键盘以及繁复的《用户指南》,人们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进行操作,可以方便地告诉计算机您想做的任何事情。因此不懂计算机的人,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操作电脑,每个人都可到高科技世界潇洒走一回。

  ⑩当您享用了多媒体带给您的那种种便利,您将由衷地感谢这位“天使”

(1)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1分)

(2)

第②段中表达“要存储的信息超出了软盘的容量”的意思时,所用的词语是________(0.5分)

(3)

第②段中加粗词语“这些”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0.5分)

(4)

下面一句话是从第③段中抽出的,若要将它还原,应放在A、B、C、D四处中的哪一处?将答案写在括号内(1分)

例如,电视剧再动人,你只能在一边观看;可在多媒体上,你可以让剧情停留在某一点上,也可以让它重演,高兴的话,还可以改变剧情,叫演员依你的意思演出。

(5)

第③段中“多媒体兼二者之长”,其中“兼”的意思是________,“二者”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长”的意思是________(1.5分)

(6)

多媒体的特征是________(用两个词语概括,不超过7个字)(0.5分)

(7)

第④段称多媒体是“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这里的“善解人意”是指多媒体________,“美丽动人”是指多媒体________(1分)

(8)

根据文意,为第⑤⑥⑦段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0.5分)

A.博览群书

B.共聚一堂

C.身临其境

(9)

第⑤至⑧段的介绍告诉我们,多媒体技术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1分)

(10)

从全文内容看,说多媒体“并不神秘”,体现在三个方面。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答(1.5分)

(11)

第②段加粗词语“同时”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