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线词意义和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 B.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语气、译为“吗”) C.越明年(与现代汉语的名词“明年”同)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九年级语文(H版) 题型:048
①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
②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这11个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东林书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诵和讲学的声音与天籁齐鸣。
③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11个字充分表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天下不只是一个中国,还有许多别的国家。他们把天下事与国家事并提,可见天下事是指的世界大事,不限于本国的事情了。
④把上下联________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________,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而且,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这副对联的意义________是相当深长的。
1.第④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加粗的“这种认识”是指________。
3.第②节划线句可用“________临其境”来形容。(横线上限填一字)
4.对联中的“________”就是天籁。
5.“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一句中,“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①从意思上讲,________。②从句法上讲,________。
6.第①节中“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不能改成“很少的人知道这副对联”?
7.第④节中的两个“风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后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
8.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可多项选择)
[ ]
A.作者提及这副对联是为了证明朋友认为古人读书都没有政治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
B.作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副对联才提到这副对联。
C.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事事关心”。
E.这副对联证明中国古人读书都不是读死书的。
F.作者对上联意思进行解释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体现了杂文文艺性的特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
②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这11个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东林书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诵和讲学的声音与天籁齐鸣。
③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11个字充分表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天下不只是一个中国,还有许多别的国家。他们把天下事与国家事并提,可见天下事是指的世界大事,不限于本国的事情了。
④把上下联________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________,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而且,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这副对联的意义________是相当深长的。
(1)第④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加粗的“这种认识”是指________。
(3)第②节划线句可用“________临其境”来形容。(横线上限填一字)
(4)对联中的“________”就是天籁。
(5)“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一句中,“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①从意思上讲,________。②从句法上讲,________。
(6)第①节中“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不能改成“很少的人知道这副对联”?
(7)第④节中的两个“风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后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
(8)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可多项选择)
[ ]
A.作者提及这副对联是为了证明朋友认为古人读书都没有政治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
B.作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副对联才提到这副对联。
C.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事事关心”。
E.这副对联证明中国古人读书都不是读死书的。
F.作者对上联意思进行解释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体现了杂文文艺性的特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跋李庄简公家书 陆游 (11分)
李光①罢政归乡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③,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④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注释】①李光:宋高宗时任参知政事等职。②某:陆游自称。 ③秦氏:指秦桧。
④赵相:即赵鼎,宋高宗时宰相,因反对和议遭贬。
1.下列句中的“于”与“形于辞色”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余将告于莅事者。 | D.积于今六十岁矣。 |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陆游20岁那年,李光大人在政务繁忙中还抽空来拜访我的父亲,整天促膝畅谈。 |
B.每当谈到秦桧的时候,李光脸上便露出愤怒慷慨的样子。 |
C.从选文来看,李光是一个刚毅不屈之人。 |
D.在这篇文章中,陆游表达了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悲忧出涕:_________ ②方言此时:
③虽徙海表:_________ ④皆足垂范百世: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江阴市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跋李庄简公家书 陆游 (11分)
李光①罢政归乡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③,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④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注释】①李光:宋高宗时任参知政事等职。②某:陆游自称。 ③秦氏:指秦桧。
④赵相:即赵鼎,宋高宗时宰相,因反对和议遭贬。
1.下列句中的“于”与“形于辞色”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余将告于莅事者。 |
D.积于今六十岁矣。 |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陆游20岁那年,李光大人在政务繁忙中还抽空来拜访我的父亲,整天促膝畅谈。 |
B.每当谈到秦桧的时候,李光脸上便露出愤怒慷慨的样子。 |
C.从选文来看,李光是一个刚毅不屈之人。 |
D.在这篇文章中,陆游表达了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悲忧出涕:_________ ②方言此时:
③虽徙海表:_________ ④皆足垂范百世: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余将告于莅事者。 | D.积于今六十岁矣。 |
A.陆游20岁那年,李光大人在政务繁忙中还抽空来拜访我的父亲,整天促膝畅谈。 |
B.每当谈到秦桧的时候,李光脸上便露出愤怒慷慨的样子。 |
C.从选文来看,李光是一个刚毅不屈之人。 |
D.在这篇文章中,陆游表达了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跋李庄简公家书 陆游 (11分)
李光①罢政归乡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③,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④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注释】①李光:宋高宗时任参知政事等职。②某:陆游自称。 ③秦氏:指秦桧。
④赵相:即赵鼎,宋高宗时宰相,因反对和议遭贬。
【小题1】下列句中的“于”与“形于辞色”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余将告于莅事者。 | D.积于今六十岁矣。 |
A.陆游20岁那年,李光大人在政务繁忙中还抽空来拜访我的父亲,整天促膝畅谈。 |
B.每当谈到秦桧的时候,李光脸上便露出愤怒慷慨的样子。 |
C.从选文来看,李光是一个刚毅不屈之人。 |
D.在这篇文章中,陆游表达了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