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天(cān) 消耗(hào) 赫赫有名(chì) B.供给(jǐ) 吃荤(yūn) 雨后春笋(shǔn) C.山麓(lù) 粗糙(cāo) 孜孜不倦(zī) D.腐蚀(shí) 追溯(shù) 杳无音讯(yǎo)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21.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
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4. 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分)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一次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26.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都是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请选取其中一个,先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该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27分)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1.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分)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6.孔乙己、闰土、杨二嫂都是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请选取其中一个,先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该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27分)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小题1】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小题4】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分)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中考重点校语文预测试卷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严寒的冬天,天刚麻麻亮,十六岁的香伶就开始偷偷在院子中练功了。练到火侯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起步,急步跑向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学唱秦腔戏。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老爹没本事,当了一辈子秦腔人,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牺惶。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自乐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躁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的让爹教自己唱戏时,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的,可香伶却能脱口而出。她总是趁爹不注意时学习,一招一式,蛮有大将风味。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一生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了,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赶着驴,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也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戏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秦腔界老艺术家们都以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那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激扬的旋律在台上响起时,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生活中她在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刚生下来第三天,本来正是静养的时侯,香伶却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一天不吼,她喉咙发痒。
孩子刚满月,香伶不顾老公的劝阻,毅然走上了秦腔舞台。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那种钱不能拿的,可老公非但没有听他的,还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才能忘却诸多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两重性格,她在犹豫矛盾中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线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中那狰狞的面孔。她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要受苦的。可她不能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无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的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她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自己啊?
(选文有删改)
【小题1】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小题2】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
【小题3】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2分)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加剧团考核时,香伶“一声大吼”使评委惊呆了,是因为一个小姑娘却扮演了包公的角色,也因为小姑娘的唱腔高亢激越,非同寻常。 |
B.香伶想进县剧团吼秦腔,只是为了继承爹的衣钵,完成爹生前的夙愿。 |
C.“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可见香伶不仅是在用心演戏,更用包公这个形象的内涵要求生活中的自己。 |
D.“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既是对香伶爹一生艰辛的总结,又为下文写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初二(三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东郊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000米,南北宽度仅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决定将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③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④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1000米(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000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覆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的气氛之中。
⑤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⑥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光大字。
⑦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跌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⑧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万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11)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①陵墓( )②灵柩( )③突兀( )
④远眺( )⑤纤细( )⑥深邃( )
⑦机械( )⑧南麓( )⑨横匾( )
⑩镌刻( )
2.为文中画□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1分)
[ ]
A.甲称道 乙肃穆 丙奇妙
B.甲称赞 乙肃穆 丙奇特
C.甲称颂 乙肃静 丙奇妙
D.甲赞颂 乙肃静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绍了钟山怎样的地势及环境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南北宽度仅3000米中加粗词语“仅”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园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写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绍的中山陵的结构布局,并指出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写了大平台上所见景色,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为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年通过) 苏教版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