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一般只采用平实说明。

A、√
B、×
②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中,也可以有描写。

A、√
B、×
③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简明平实,是事理说明文。

A、√
B、×
④《时间的脚印》是以逻辑顺序为说明顺序的事理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

A、√
B、×
B,A,A,A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一般只采用平实说明。(    )
②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中,也可以有描写。(    )
③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简明平实,是事理说明文。(    )
④《时间的脚印》是以逻辑顺序为说明顺序的事理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悼念玛丽·居里》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③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④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陈述? (    )

       A.她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

       B.她极端谦虚,甘做社会公仆

       C.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心情抑郁,外貌严肃

       D.她处事客观,公正不阿

2.你能说出居里夫人最伟大的科学功绩和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吗?

3.选文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文字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居里夫人敬仰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愿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①“疑似之迹,不可不察”。②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省略了五句话,见第15题)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 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验再检查它是不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屋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1.本文作者提出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

2.第3段共有7句话。第①②句已标出。下面a~e五句的顺序混乱,请根据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排列句序。

a.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b.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c.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

d.是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e.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________是第③句,________是第④句,________是第⑤句,________是第⑥句,________是第⑦句。

3.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与“……的发现,……的提出,……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内容上相照应的句子。

4.作者引用的名人的话中,属于道理论据的是(只摘抄一处即可)

________

5.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用“/”在下面段的序号中标出。

1 2 3 4 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轻巧夺冠优化训练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处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

  ……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呜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①)事物中的丰富性,(②)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前后两句画线句(特别留意加粗的词语),说说那人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那人找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两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中“人迹罕至的地方”“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为下文那人不知道其他的发声方法而又能不断地探索作了铺垫。

B.为了能展现那人在不断发现的知识面前的震惊,作者先后用了“极为惊异”“惊诧不置”“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等语句,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表现出了情绪的起伏。

C.“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和“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一样,展现出了那人的轻率和过分自信。

D.最后“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正好印证了作者所说的“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语文 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银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

  ……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呜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1)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①)事物中的丰富性,(②)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前后两句画线句(特别留意加粗的词语),说说那人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那人找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于这两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中“人迹罕至的地方”“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为下文那人不知道其他的发声方法而又能不断地探索作了铺垫。

B.

为了能展现那人在不断发现的知识面前的震惊,作者先后用了“极为惊异”“惊诧不置”“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等语句,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表现出了情绪的起伏。

C.

“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和“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一样,展现出了那人的轻率和过分自信。

D.

最后“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正好印证了作者所说的“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