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和生平的文章。它的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构。
B.《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漏》,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蜘蛛》一文的作者周建人的胞兄。
C.《哥白尼》的作者是竺可桢;《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
D.《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是荷兰传记文学作家。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和生平的文章。它的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构。
B.《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漏》,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蜘蛛》一文的作者周建人的胞兄。
C.《哥白尼》的作者是竺可桢;《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
D.《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是荷兰传记文学作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是选自其中的《魏策》。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有删改)

(1)

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

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

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

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

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

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

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3)

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  ]

A.

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

《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

《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

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2010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有删改)

(1)

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

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

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

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

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

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

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3)

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  ]

A.

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

《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

《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

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姑苏烟雨中》,完成20-25题。(20分)

    ①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②倘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③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了,痒痒的、酥酥的。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④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⑤如果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⑥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⑦而今,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20.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写出了江南春雨怎样的特点?你能写出一句描绘春雨的古诗句吗?(3分)

                                                                                                  

21.联系全文品一品第⑤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不去最为繁华的观前街和名甲天下的拙政园?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2.“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中的“跌落”两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3. “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让我们想到了    的《雨巷》一诗,原诗为“              ,独自      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3分)

24.联系全文探究“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与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4分)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诗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慨,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D.第⑥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