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划横线处填写内容是否正确
①我想那漂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A、正确
B、错误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不见曦月

A、正确
B、错误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正确
B、错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A、正确
B、错误
⑤辛苦遭逢起一经,干弋寥落四周星。

A、正确
B、错误
⑥席慕蓉的《乡愁》诗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形象说明了乡愁在人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A、正确
B、错误
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写出了苍茫雄浑,广袤无垠、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刻画最为逼真传神的两个字是。这首诗暗示出唐朝疆域很广的诗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正确
B、错误
⑧成语“不求甚解”出自欧阳修(作者)的《五柳先生传》意思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读书不求深入理解,停留于一知半解。

A、正确
B、错误
⑨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唐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A、正确
B、错误
⑩“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九歌》中的诗句。

A、正确
B、错误
B,A,A,A,B,A,B,B,A,B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南京29中初三调研测试 语文 题型:048

  ①多年以前,我曾听过一堂关于“信任”的课。老师奥尔格先生问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任。大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奥尔格先生听后没有发表见解,而是突然向我们解释起物理学上的“钟摆原理”:钟摆自最高点往下运动,它来回摆动达到的高度点绝不会高于最高点。由于摩擦力和重力的作用,它的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静止。

  ②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奥尔格先生当场做了演示。然后,奥尔格先生问大家,是否信任他是否相信钟摆原理。所有的同学都举起手来表示相信。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后,他叫人抬进一口硕大的钟,并让人把它悬挂在教室的钢筋横梁上。接着,他请一位同学坐到桌子上的一把椅子上。那把椅子靠背贴着墙,这位同学坐下后后脑勺恰好贴着水泥墙壁。然后,奥尔格先生将钟推到距离这位同学鼻子只有一英寸的地方。一切就绪后,奥尔格先生再一次为大家解释了钟摆原理,接着说道:“这口钟有270磅重,我在距他鼻子一英寸处放开钟,钟再次摆回时,离他鼻子的距离只会________一英寸,绝不会碰到他的鼻子,更不会撞上他。”

  ③然后,奥尔格先生看着这位同学的眼睛,问:“你相信这个物理原理吗?我向你保证,你不会受伤,你信任我吗?”大家都注视着这位同学,只见他脸上汗珠直冒,最后才点了点头。”谢谢。”奥尔格先生说着放开了那口钟。伴随着呼呼的声音,这个庞然大物从最高点往斜下方坠,迅速摆向另一端。在到达另一端的最高点后,突然转向往回摆动,朝着这位同学坐着的地方迫近。然后,就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这位同学大叫一声,在钟还未靠近自己之前,几乎是从桌子上一跃而走,避开了似乎要把他撞得头破血流的重物。随后,大家看见这口钟在离椅不远的点停住了,接着又摆回去。根据钟到墙壁的距离判断,钟绝不会撞到那位同学——如果他还坐在那里的话。

  ④屋子里鸦雀无声。奥尔格先生微笑着问大家:“他相信钟摆原理吗?他信任我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不!”

  ⑤至此,我想我们大家对什么是信任有了新的理解。

(1)

第二段划线句空缺处应填入的是

[  ]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2)

为了说明钟摆原理,奥尔格先生当场做了演示。这个演示,作者为什么不具体写出来呢?

(3)

综合分析下面加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无须逐词分析)

伴随着呼呼的声音,这个庞然大物从最高点往斜下方坠,迅速摆向另一端。

在到达另一端的最高点后,突然转向往回摆动,朝着这位同学坐着的地方迫近。

(4)

本文第三段是怎样描写“这位同学”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信任”,词典的解释是“相信并敢于托付”。选文以”我想我们大家对什么是信任有了新的理解”一句收尾,这个对信任的“新的理解”究竟是什么呢?请你依据选文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在文中用“//”划分导语和主体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导语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力量的短语:________;________。
(4)主体部分为何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的起止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这段文字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渡江战役的情况。  
 B.交代渡江战役的时间、地点。  
 C.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D.简要说明渡江战役的区域。  
(8)这段导语的特点是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将“百万大军”改为“百万军队”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横渡”写出我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部分,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这段消息的五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亦”字照应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余部23日可渡完”中的“余部”能否换成“剩下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与中路、西路军不同,课文详写了东路军的战况,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加粗的一组动词,形象的写出了我军的________和________。
(18)填空。
 ①“那一天”指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②“东面防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同日同时”指的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  
(19)“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下列对“预定计划”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B.我军已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C.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0)简答。   
 ①本段第一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互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12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

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粗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1)“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2)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又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因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动不已。此外,当他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又成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

  (3)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5)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6)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羌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7)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8)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因为它们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________。……

  (9)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10)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便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11)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积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⑧段,根据文中内容的理解,在句末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1)“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2)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又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因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动不已。此外,当他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又成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

  (3)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5)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6)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羌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7)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8)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因为它们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________。……

  (9)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10)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便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11)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积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⑧段,根据文中内容的理解,在句末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