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① ,叶子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 ② ,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A.①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②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 B.①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的这些树 ②它们绿得发黑的颜色越被显出 C.①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②它们就把绿得发黑的颜色显出 D.①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的这些树 ②它们更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毕业会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18分)
一条河的消失 王太生
①我一扭头,一条河在我的肩上流淌。
②那是市河,与街道平行的河,岸上走着寂寂想心事的人,河上划着放鱼鹰的船,人、树、房子、市井倒映在水里,时间不算太久,像放一场黑白电影。
③在中囯的许多城市,每天都消失一些河。一条河与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可以想见,这条河与这个城市像亲人一样,临分别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
④三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街边有市河,河是另一种形式的路,水面上古老的砖桥,它们有很好听的名字:虹桥、升仙桥、税务桥、陈家桥……那时候,我住在升仙桥旁,河对岸李家小媳妇,坐在一棵槐树下侧着袅娜的身姿梳头。河岸又高又陡,李家三岁的娃,在河沿上戏耍,一脚踩空,一骨碌顺着河坡滚落河去。李家媳妇见状,像一头母鹿,拨开河坡上的杂枝荆棘,冲下坡去,一把拽住落在水里的娃。
⑤一条河的消逝,看起来起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
⑥填这条河,是从在桥头开老虎灶的朱二小开始的。朱二小将烧老虎灶的煤渣倒在河里,一点点蚕食这条河,老虎灶的后面,渐渐多出一块堆柴禾的空地。朱二小隔壁开笔店的陆先生是个文人,他不会往河里倒煤渣,只是倒背着手,一声不响地站在他家屋后的河埠头上。
⑦河越来越瘦。桥头上,卖水产的小贩在劈河蚌,春天刚起水的河蚌又嫩又鲜,人们买回去河蚌烧秧草,河蚌剔下的壳“哗啦哗啦”倒进河里;小孩子捡一枚枚河蚌壳,在水面上,放远去的河蚌船。卖金鱼的将那些瘦弱的,或有残缺的小鱼扔进河里,第二年那些原本属于水缸的被遗弃的金鱼,繁衍出小生命。“水泡眼”、“绒球”、“一点红”在水里凫游,原本不被看好的“弱势群体”,也有出类拨萃的“俗二代”。
⑧河,一旦进入商业化,就有许多泡沫和杂质。比如,有人在河里洗荸荠,那些从远处大量运来,带着泥土的荸荠,洗净了,拿到集市上去卖,河埠头不再是从前淘米、洗菜和浣衣的样子。满河的烂菜叶、被拣除的小荸荠在水面上晃荡,小荸荠又长出新荸荠。河水是一味药,修复小荸荠的生长基因,是小金鱼最后的家。
⑨作为一条河的观察者,闭上眼睛,我会随时随地想到这条河的模样,以及它的式微。在这里,我并不记述河水变化的四时风景,岸的植物,水边的逸趣,因为总有一条河曾经流过一个城市。
⑩河岸上的人家,像嵌镶在河流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鸟巢,后来人口的膨胀,使原来的房子住不下,有人到城墙上取土填河,岸在渐渐缩小,终于有一天只剩下窄窄的沟渠。
河,是社会和时代的流绪,一条河断流,人们通往家园的源头也就枯竭了。河堙没了,半座城墙消失了,我看到土入河时,水变成泥浆的挣扎。砖桥被拆掉了,鱼在穿越涵洞逃亡。
外婆养的一只小花猫,有一天晚上从河里钓上来一条鱼,叼在嘴上。猫怎么会钓鱼呢?尾巴是潮湿的。小花猫蹲在涓涓细流的河床上,发现了迁徏的鱼,就用尾巴一扫,一条鱼应声甩落到岸上。
一条河在渐渐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八字桥下还有一眼池塘,像流泪的眼,那些水流仍倔强地往远处漫溢。奇怪的是,这口塘的水既清又凉,塘底铺着厚厚的煤渣,水从煤渣的缝隙汩汩溢出,就像从时间的缝隙逸出,原来是眼暗泉。
河在地下而流么,或者说,它把一种流动的姿态转化为另一种流动形式?不得而知。
反正消逝的是河,在它原来的地方建起了楼房。住在房子里的人,还会想到这儿过去曾经是一条河;在深夜躺在床上,耳朵贴着枕头睡觉,还会听到一条河流淌的声音吗?
1.文章第⑤段中说“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请从文章中找出决定这条河的“走向”的几个细节,依次写下来。(4分)
2.结合文章,说说这条与城市息息相关的河流消失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文章,仔细体会文章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4.有人说第④节中回忆李家媳妇救滚落河中的娃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 (3分)
5.细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四川乐山夹江县九年级毕业会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18分)
一条河的消失 王太生
①我一扭头,一条河在我的肩上流淌。
②那是市河,与街道平行的河,岸上走着寂寂想心事的人,河上划着放鱼鹰的船,人、树、房子、市井倒映在水里,时间不算太久,像放一场黑白电影。
③在中囯的许多城市,每天都消失一些河。一条河与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可以想见,这条河与这个城市像亲人一样,临分别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
④三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街边有市河,河是另一种形式的路,水面上古老的砖桥,它们有很好听的名字:虹桥、升仙桥、税务桥、陈家桥……那时候,我住在升仙桥旁,河对岸李家小媳妇,坐在一棵槐树下侧着袅娜的身姿梳头。河岸又高又陡,李家三岁的娃,在河沿上戏耍,一脚踩空,一骨碌顺着河坡滚落河去。李家媳妇见状,像一头母鹿,拨开河坡上的杂枝荆棘,冲下坡去,一把拽住落在水里的娃。
⑤一条河的消逝,看起来起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
⑥填这条河,是从在桥头开老虎灶的朱二小开始的。朱二小将烧老虎灶的煤渣倒在河里,一点点蚕食这条河,老虎灶的后面,渐渐多出一块堆柴禾的空地。朱二小隔壁开笔店的陆先生是个文人,他不会往河里倒煤渣,只是倒背着手,一声不响地站在他家屋后的河埠头上。
⑦河越来越瘦。桥头上,卖水产的小贩在劈河蚌,春天刚起水的河蚌又嫩又鲜,人们买回去河蚌烧秧草,河蚌剔下的壳“哗啦哗啦”倒进河里;小孩子捡一枚枚河蚌壳,在水面上,放远去的河蚌船。卖金鱼的将那些瘦弱的,或有残缺的小鱼扔进河里,第二年那些原本属于水缸的被遗弃的金鱼,繁衍出小生命。“水泡眼”、“绒球”、“一点红”在水里凫游,原本不被看好的“弱势群体”,也有出类拨萃的“俗二代”。
⑧河,一旦进入商业化,就有许多泡沫和杂质。比如,有人在河里洗荸荠,那些从远处大量运来,带着泥土的荸荠,洗净了,拿到集市上去卖,河埠头不再是从前淘米、洗菜和浣衣的样子。满河的烂菜叶、被拣除的小荸荠在水面上晃荡,小荸荠又长出新荸荠。河水是一味药,修复小荸荠的生长基因,是小金鱼最后的家。
⑨作为一条河的观察者,闭上眼睛,我会随时随地想到这条河的模样,以及它的式微。在这里,我并不记述河水变化的四时风景,岸的植物,水边的逸趣,因为总有一条河曾经流过一个城市。
⑩河岸上的人家,像嵌镶在河流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鸟巢,后来人口的膨胀,使原来的房子住不下,有人到城墙上取土填河,岸在渐渐缩小,终于有一天只剩下窄窄的沟渠。
河,是社会和时代的流绪,一条河断流,人们通往家园的源头也就枯竭了。河堙没了,半座城墙消失了,我看到土入河时,水变成泥浆的挣扎。砖桥被拆掉了,鱼在穿越涵洞逃亡。
外婆养的一只小花猫,有一天晚上从河里钓上来一条鱼,叼在嘴上。猫怎么会钓鱼呢?尾巴是潮湿的。小花猫蹲在涓涓细流的河床上,发现了迁徏的鱼,就用尾巴一扫,一条鱼应声甩落到岸上。
一条河在渐渐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八字桥下还有一眼池塘,像流泪的眼,那些水流仍倔强地往远处漫溢。奇怪的是,这口塘的水既清又凉,塘底铺着厚厚的煤渣,水从煤渣的缝隙汩汩溢出,就像从时间的缝隙逸出,原来是眼暗泉。
河在地下而流么,或者说,它把一种流动的姿态转化为另一种流动形式?不得而知。
反正消逝的是河,在它原来的地方建起了楼房。住在房子里的人,还会想到这儿过去曾经是一条河;在深夜躺在床上,耳朵贴着枕头睡觉,还会听到一条河流淌的声音吗?
1.文章第⑤段中说“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请从文章中找出决定这条河的“走向”的几个细节,依次写下来。(4分)
2.结合文章,说说这条与城市息息相关的河流消失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文章,仔细体会文章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4.有人说第④节中回忆李家媳妇救滚落河中的娃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 (3分)
5.细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一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 题型:048
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④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⑤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⑥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⑦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A)下身去,尚不大难。⑧可是他(B)过铁道,要(C)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⑨他用双手(D)着上面,两脚再向上(E);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F),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⑩我赶紧试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8)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依次给选段中的六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它们是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2.选段中描写父亲的外貌时,用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家中刚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表示深切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衣着服饰单调,缺少变化。
D.暗淡的黑色调与全文渲染的家境惨淡的生活背景以及父子离别的悲凉气氛显得更加协调一致。
3.选段中两次提到流泪,两次所流的泪应该是
[ ]
4.在送儿子上车后,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的爱子心情,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怕儿子人小力单,爬不过铁道,所以要自己去买橘子。
B.怕儿子年轻气盛会惹事,所以要自己去买橘子。
C.怕儿子年轻受骗,自己阅历丰富,所以要自己去买橘子。
D.怕儿子劳累,让儿子在此照看行李,所以要自己去买橘子。
5.本段共有四处涉及到父亲的背影,它们的句子序号依次是________
6.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父亲的体形是________;穿戴的服饰是________;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____;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_____
7.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8.本段结尾一句中的“又”字可以省略掉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从伦敦零碳社区到世博零碳馆
(1)在英国伦敦南部的萨顿区,有一个独特的社区格外引人注意。与仅有一墙之隔的英国普通住宅区有所不同,这里的建筑都是约40米高的棕褐色“板楼”,共有5栋。每栋楼的屋顶南侧铺着大片的太阳能板,北侧种着大片的绿色植物,中间则竖立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风帽。
(2)这个小区的全称是“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区,由英国零能耗工厂创办者、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一手设计,2002年完工并吸引了约百户居民入住,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如今已成为世界低碳建筑领域的标杆式先驱。
(3)邓斯特当初的设计理念是,建造一个仅使用可再生能源即可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社区,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及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的良策。
(4)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贝丁顿社区建筑每一处独特的构造都是从提高能源利用角度考虑的,是表里如一的真正“绿色”建筑。比如楼顶的风帽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会在其中发生热交换,因此可以节约供暖所需的能源。此外,整个小区还建有一个利用废木头等物质发电并提供热水的小型热电联产厂。
(5)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热、智能供热、天然采光等设计,综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个小区与周围普通住宅区相比可节约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
(6)作为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的模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也是由邓斯特和他的团队设计完成。
(7)“上海世博会中的零碳馆,源于却又高于其原型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邓斯特说,“贝丁顿所用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中几乎都有体现,并且经过这些年的技术发展,世博会零碳馆在某些方面更为领先。”
(8)据介绍,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接的零碳建筑组成,位于汇集全球各大城市精华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侧。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两栋建筑同样使用了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和供热设计, 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它们又不是简单的“贝丁顿翻版”, 技术进步,其通风系统和太阳能系统的性能都要超出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
(9)比如,同样是头顶五彩风帽,零碳馆风帽的横截面是三角形,而不是贝丁顿那样的圆形。新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充分考虑了上海风速低于伦敦的情况,使得设备对风能的利用更为理想。
(10)与贝丁顿社区相比,零碳馆缺少了那个因社区规模效应而设立的热电联产厂。为弥补由此而来的能源缺口,零碳馆建筑上承载太阳能电池板的房檐比贝丁顿的建筑伸得更长,可以获得更多太阳能。
(11)邓斯特认为,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了高碳排放的弯路,而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迅猛发展之中,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出现大型低碳城市的国家。据他介绍,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来自当地,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一些调整。如墙壁使用可以大量获得的由废弃混凝土制成的材料,因此其造价并不高昂。如果有需要,可以迅速将这两栋建筑复制成一座低碳城市的建筑。
(12)邓斯特说,无论是世博会零碳馆还是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都能通过各种低碳技术,让人们感受到充足的自然光、清爽的天然风、充满情趣的自家小花园……
(13)“这完全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态,正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种低碳的城市中,人们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1.请你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副标题,为本文拟写一个题目?
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5)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阅读文章第(7)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贝丁顿所用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中几乎都有体现,并且经过这些年的技术发展,世博会零碳馆在某些方面更为领先。
4.文章第(8)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 、 、 。
5.如果你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引导员,将怎样介绍它的设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70字左右)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从伦敦零碳社区到世博零碳馆
(1)在英国伦敦南部的萨顿区,有一个独特的社区格外引人注意。与仅有一墙之隔的英国普通住宅区有所不同,这里的建筑都是约40米高的棕褐色“板楼”,共有5栋。每栋楼的屋顶南侧铺着大片的太阳能板,北侧种着大片的绿色植物,中间则竖立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风帽。
(2)这个小区的全称是“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区,由英国零能耗工厂创办者、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一手设计,2002年完工并吸引了约百户居民入住,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如今已成为世界低碳建筑领域的标杆式先驱。
(3)邓斯特当初的设计理念是,建造一个仅使用可再生能源即可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社区,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及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的良策。
(4)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贝丁顿社区建筑每一处独特的构造都是从提高能源利用角度考虑的,是表里如一的真正“绿色”建筑。比如楼顶的风帽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会在其中发生热交换,因此可以节约供暖所需的能源。此外,整个小区还建有一个利用废木头等物质发电并提供热水的小型热电联产厂。
(5)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热、智能供热、天然采光等设计,综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个小区与周围普通住宅区相比可节约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
(6)作为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的模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也是由邓斯特和他的团队设计完成。
(7)“上海世博会中的零碳馆,源于却又高于其原型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邓斯特说,“贝丁顿所用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中几乎都有体现,并且经过这些年的技术发展,世博会零碳馆在某些方面更为领先。”
(8)据介绍,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接的零碳建筑组成,位于汇集全球各大城市精华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侧。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两栋建筑同样使用了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和供热设计, 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它们又不是简单的“贝丁顿翻版”, 技术进步,其通风系统和太阳能系统的性能都要超出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
(9)比如,同样是头顶五彩风帽,零碳馆风帽的横截面是三角形,而不是贝丁顿那样的圆形。新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充分考虑了上海风速低于伦敦的情况,使得设备对风能的利用更为理想。
(10)与贝丁顿社区相比,零碳馆缺少了那个因社区规模效应而设立的热电联产厂。为弥补由此而来的能源缺口,零碳馆建筑上承载太阳能电池板的房檐比贝丁顿的建筑伸得更长,可以获得更多太阳能。
(11)邓斯特认为,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了高碳排放的弯路,而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迅猛发展之中,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出现大型低碳城市的国家。据他介绍,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来自当地,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一些调整。如墙壁使用可以大量获得的由废弃混凝土制成的材料,因此其造价并不高昂。如果有需要,可以迅速将这两栋建筑复制成一座低碳城市的建筑。
(12)邓斯特说,无论是世博会零碳馆还是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都能通过各种低碳技术,让人们感受到充足的自然光、清爽的天然风、充满情趣的自家小花园……
(13)“这完全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态,正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种低碳的城市中,人们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11. 请你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副标题,为本文拟写一个题目?(3分)
1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5)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3. 阅读文章第(7)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贝丁顿所用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中几乎都有体现,并且经过这些年的技术发展,世博会零碳馆在某些方面更为领先。
14. 文章第(8)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 、 、 。(3分)
15.如果你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引导员,将怎样介绍它的设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70字左右)(6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