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A.天经地义          家瑜户晓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B.逆来顺受          安于天命        才华横益         精力耗尽
C.挥洒自如          废心思索        眉飞色舞         当之无愧
D.危垣破壁          可歌可泣        运用自如         羁留家园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
A.天经地义          家瑜户晓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B.逆来顺受          安于天命        才华横益         精力耗尽
C.挥洒自如          废心思索        眉飞色舞         当之无愧
D.危垣破壁          可歌可泣        运用自如         羁留家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自贡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自贡市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过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定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见此情景,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再提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钩,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90分?”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当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地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的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眼前不由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在深深的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给下列字注音。

   噙(   ) 倏(   ) 谴(   ) 缕(   )

   擎(   ) 惶(   ) 惆怅(   )(   )

  (2)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无暇__________   擎着__________   拭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题目“挂在墙上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想,像我一样陷人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这句话借代的内容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怎么,还给了90分?”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

   B.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C.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

   D.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吗?

  (8)对“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为了事业而迷失了自我感到惆怅。

   B.中年人的经历很复杂,“我”在困惑。

   C.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我”感到迷惑。

   D.为自己剥夺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9)本文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文章的首尾写风筝是相互____________。

  (10)与本文写作手法相同的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两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孩子悄悄溜出户外买风筝,表现了孩子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12)是什么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孩子的作文中“别了,我的童年”,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鲁迅的_______________,那是作者对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留恋与不舍。

  (14)文中所说的“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这“错位”与“失调”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怎样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