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看下面一段话,判断说话人想阐明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讲究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A.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
B.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
C.“过”与“不及”好不好要看情况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看下面一段话,判断说话人想阐明什么道理?
[     ]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讲究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A.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
B.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
C.“过”与“不及”好不好要看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这是泰戈尔的两句诗.

②鸟儿做腻了鸟儿,很想做一朵无拘无束的云,这无可厚非.然而它根本不知道做云有做云的难处,随时会被风吹散,随时会被雷电击穿。看似潇洒自在,其实漂泊不定,动荡不安.

③云儿做腻了云儿,想傲一只鸟儿也在情理之中.但它根本不知道,做鸟有做鸟的难处,随时会被苍鹰吃掉,随时会被暴风雨折断翅膀,看似自由自在地翻飞嬉戏,其实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的觅食过程.   

④大自然的恩赐决不是盲目的,安排万物的生存形式、生存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做了鸟就有做鸟的理由,做了云就有做云的原因。排除宿命论的观点,单从生存哲理来说,做鸟就不要幻想做云,做云也不要奢望做鸟.任何不切实际的空想都会给自身生活带来痛苦,任何没有根基的目标都不会导向成功.然而现实常见的心态是,做鸟总觉做鸟亏,做云觉得做云累,这碗觉得那碗香,这山望着那山高。亏来亏去,累去累来,转眼一生.

⑤其实鸟并不知道,在它空想做云的时候,跟它有类似基因的鸡已眼红了它不知几辈子;云也不知道,在它空想做鸟的时候,跟它相依相绕的山正呆呆地望着它。

⑥大自然既然让你做了鸟,不管是大鸟小鸟,高飞的鸟还是低飞的鸟,都要尽心尽力去做,抱着平和淡然的心境,努力求得超出平和淡然的结果;大自然让你做了云,不管是白云黑云、积雨云还是火烧云,都要按云的职责,该下雨就下雨,该闪电就闪电,不管被风吹到哪里,始终不改的是云的天性。即使命运不公,良好的心态也会使生活充满阳光。患得患失的失衡心态肯定会使人生走向偏颇.

⑦爱我所有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弃我所不能有才有真正的宁静,知所有,知所不能有才会有心灵的富足。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真正的幸福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的所有,并能除去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阅读文章④一⑥段,说一说作者批判了世人怎样的心态,主张应有怎样的心态。

3.读文章第⑤段,想一想作者表达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4.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要知足常乐,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生活中、工作中不必太较真,平平淡淡才是真。   

B.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要阐述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C.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宁静”一词指的是:内心不被不知厌足的欲望所困扰,面对利欲诱惑能够心如止水。   

    D.文章最后引用林语堂的话,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本文的观点,另一方面也作为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本文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_________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_________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请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文意完整。
2.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第⑥段中“永恒的书”,“永恒”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第⑦段中,“相当的出入”指_________。
4.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费尔巴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议题或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议题或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阐述其重要性(或必要性),接着阐述应该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下面的语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④段前呢,还是放在第⑤段前呢?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毕业班正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坚 持

①拔河是一项最简单的体育运动,但是,越简单就越富哲理。从表面看,拔河是力量的对抗,从本质上看,则是意志、信念的对抗。一般而言,人数均等的双方力量不会有很大的悬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力量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关键是看大家合作的决心,是否齐心协力,是否有顽强的斗志,是否有必胜的信念,是否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②其实,何止是拔河,大凡竞技项目,大凡奋斗成功的历程,有哪个不是这样呢?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对手,谁就赢得了胜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就是胜利。

③坚持和胜利画等号,除了坚持者主观信念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有知识的支撑。所谓知识的支撑,则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于事理的正确认识。

④开宝二年(969)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最后无功而返,就是一个因为对事理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识,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例子。

⑤开始,赵匡胤引汾河水直灌太原城,使太原成了一个孤岛。但奇怪的是,从三月一直到闰五月,太原城墙除了掉下几块土渣子外,基本上什么事也没有。北汉一直在咬牙坚持,但宋军先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正当盛暑之时,很多士兵水土不服,腹泻,精神萎靡,虚脱无力。

⑥其实,宋军再困顿,也不会比北汉更困顿,赵匡胤完全有理由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开宝二年(969)闰五月中,宋军退兵。

⑦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决开堤坝,把浸着太原城的水放走。想不到的是,浸泡了数个月的城墙露出水面时,竟然大范围坍塌。北汉君臣看到这个情形,个个都出了一身冷汗,深深地后怕。

⑧当时契丹的使者韩知璠也在太原,喟叹道:“宋师引水进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先浸而后涸,则太原城必早早陷落了!”韩知璠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赵匡胤哪里知道土城墙“先浸而后涸”才会坍塌的道理呢。赵匡胤因没有坚持留下了千古遗憾。

⑨乌龟和兔子赛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都是坚持;头悬梁锥刺股,尾生抱柱,不抛弃不放弃,说的也是坚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说的还是坚持……

⑩坚持面对的实在有太多的情境。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也不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而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为人为事的准则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现实已经到了要突破我们拼死坚守的事业和人格底线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为底线而坚持,就是你直面 “为什么坚持”时最简洁、最坚定、最有力的回答。

选自乐读网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4分)

2.文章的第②段中加点的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文章第③段中,在论证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是哪句话?请指明它的作用。(3分)

4.文章第④-⑧段和第⑨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它们在论证的角度和举例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4分)

5.结合本文对“影响坚持到底的因素”的相关阐述,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坚 持
①拔河是一项最简单的体育运动,但是,越简单就越富哲理。从表面看,拔河是力量的对抗,从本质上看,则是意志、信念的对抗。一般而言,人数均等的双方力量不会有很大的悬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力量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关键是看大家合作的决心,是否齐心协力,是否有顽强的斗志,是否有必胜的信念,是否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②其实,何止是拔河,大凡竞技项目,大凡奋斗成功的历程,有哪个不是这样呢?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对手,谁就赢得了胜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就是胜利。
③坚持和胜利画等号,除了坚持者主观信念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有知识的支撑。所谓知识的支撑,则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于事理的正确认识。
④开宝二年(969)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最后无功而返,就是一个因为对事理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识,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例子。
⑤开始,赵匡胤引汾河水直灌太原城,使太原成了一个孤岛。但奇怪的是,从三月一直到闰五月,太原城墙除了掉下几块土渣子外,基本上什么事也没有。北汉一直在咬牙坚持,但宋军先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正当盛暑之时,很多士兵水土不服,腹泻,精神萎靡,虚脱无力。
⑥其实,宋军再困顿,也不会比北汉更困顿,赵匡胤完全有理由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开宝二年(969)闰五月中,宋军退兵。
⑦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决开堤坝,把浸着太原城的水放走。想不到的是,浸泡了数个月的城墙露出水面时,竟然大范围坍塌。北汉君臣看到这个情形,个个都出了一身冷汗,深深地后怕。
⑧当时契丹的使者韩知璠也在太原,喟叹道:“宋师引水进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先浸而后涸,则太原城必早早陷落了!”韩知璠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赵匡胤哪里知道土城墙“先浸而后涸”才会坍塌的道理呢。赵匡胤因没有坚持留下了千古遗憾。
⑨乌龟和兔子赛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都是坚持;头悬梁锥刺股,尾生抱柱,不抛弃不放弃,说的也是坚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说的还是坚持……
⑩坚持面对的实在有太多的情境。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也不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而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为人为事的准则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现实已经到了要突破我们拼死坚守的事业和人格底线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为底线而坚持,就是你直面 “为什么坚持”时最简洁、最坚定、最有力的回答。
选自乐读网  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4分)
【小题2】文章的第②段中加点的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中,在论证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是哪句话?请指明它的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第④-⑧段和第⑨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它们在论证的角度和举例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4分)
【小题5】结合本文对“影响坚持到底的因素”的相关阐述,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坚 持
①拔河是一项最简单的体育运动,但是,越简单就越富哲理。从表面看,拔河是力量的对抗,从本质上看,则是意志、信念的对抗。一般而言,人数均等的双方力量不会有很大的悬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力量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关键是看大家合作的决心,是否齐心协力,是否有顽强的斗志,是否有必胜的信念,是否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②其实,何止是拔河,大凡竞技项目,大凡奋斗成功的历程,有哪个不是这样呢?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对手,谁就赢得了胜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就是胜利。
③坚持和胜利画等号,除了坚持者主观信念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有知识的支撑。所谓知识的支撑,则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于事理的正确认识。
④开宝二年(969)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最后无功而返,就是一个因为对事理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识,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例子。
⑤开始,赵匡胤引汾河水直灌太原城,使太原成了一个孤岛。但奇怪的是,从三月一直到闰五月,太原城墙除了掉下几块土渣子外,基本上什么事也没有。北汉一直在咬牙坚持,但宋军先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正当盛暑之时,很多士兵水土不服,腹泻,精神萎靡,虚脱无力。
⑥其实,宋军再困顿,也不会比北汉更困顿,赵匡胤完全有理由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开宝二年(969)闰五月中,宋军退兵。
⑦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决开堤坝,把浸着太原城的水放走。想不到的是,浸泡了数个月的城墙露出水面时,竟然大范围坍塌。北汉君臣看到这个情形,个个都出了一身冷汗,深深地后怕。
⑧当时契丹的使者韩知璠也在太原,喟叹道:“宋师引水进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先浸而后涸,则太原城必早早陷落了!”韩知璠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赵匡胤哪里知道土城墙“先浸而后涸”才会坍塌的道理呢。赵匡胤因没有坚持留下了千古遗憾。
⑨乌龟和兔子赛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都是坚持;头悬梁锥刺股,尾生抱柱,不抛弃不放弃,说的也是坚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说的还是坚持……
⑩坚持面对的实在有太多的情境。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也不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而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为人为事的准则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现实已经到了要突破我们拼死坚守的事业和人格底线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为底线而坚持,就是你直面 “为什么坚持”时最简洁、最坚定、最有力的回答。
选自乐读网  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4分)
小题2:文章的第②段中加点的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中,在论证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是哪句话?请指明它的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第④-⑧段和第⑨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它们在论证的角度和举例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4分)
小题5:结合本文对“影响坚持到底的因素”的相关阐述,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选段,回答7~10题。(共13分)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小题1】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2分)
【小题3】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4】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选段,回答7~10题。(共13分)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小题1: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2分)
小题3: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4: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阅读的愉悦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