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完全正确的是

A.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打比方)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C.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列数字)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举例子)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完全正确的是
[     ]
A.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打比方)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C.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列数字)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举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完全正确的是
[     ]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C.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列数字)
D.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举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乙)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引申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丙)①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②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③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④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⑤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⑥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⑦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⑧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⑨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上文段甲中,

狄更斯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尔扎克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段乙“间又课诗”的“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间
B.断断续续
C.或者
D.间断

3.判断对诗句理解的正误:

①“四十年来画竹枝”,直言画家刻苦学习画竹,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  )

②“昼间挥写夜间思”,写画家四十年来白天不倦地画竹,夜间又勤于思考,毫不懈怠。

(  )

③“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一句双关语。一方面通过字面表现作者在四十年的勤学苦练中,终于透过冗繁的竹枝竹叶,删繁就简,领悟到了竹子所独有的“清瘦”风格,因而深得画竹的要领,画一枝一叶可尽现竹子的千种风韵,万般情态。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刻苦学画的真实写照,四十年的艰辛使画竹的人如同画上的竹一样,磨炼得心自清高体自瘦。

(  )

④“画到生时是熟时”,表达了画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沉溺于成就,极力突破旧的境界,对艺术造诣永无止境的追求。

(  )

4.全诗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①上文段①,作者引用了世界文学巨匠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两段话,说明在科学领域与文学艺术领域一样:“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②巴尔扎克的话强调指出“艺术的法则”是“不息的劳动。”说明劳动对艺术,犹如劳动对于生存、对于生命一样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

(  )

③上文段②,在写到唐代诗歌时,作者引述了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段自我写照的文字,昼夜发奋,终生刻苦,于诗、书、赋又无一疏漏,无一偏废,以至贫病交加,未老先衰。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④在写到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形时,作者用十六个字作了高度概括:“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充分体现了才能来自于辛劳勤奋,成功来自于勇敢坚定。

(  )

6.上面文段从论证方式来说,属于__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7.上面文段①②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事实来作为论据,又恰当地引用名人格言、自叙和诗句为据,用来证明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8.对上文段丙的层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写出上文段丙各层的层意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文段丙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论证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仕初中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12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

(2)

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

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片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12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

(2)

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

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仕初中2012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12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

(2)

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

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12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

(2)

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

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衣有年轮
  衣服的原材料往往会影响到穿者的健康水平与地球的安全状况。以皮革为例,在由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纯棉,也远没有这个词本身看来的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真正的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仍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焚烧或填埋。
  新兴的生物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可以无限循环再生。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制造出聚酯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CO2排出量均可削减80%。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长纤维。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对其进行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全部耗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CO2,相当于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
  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每吨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CO2。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
  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其实,不光衣有年轮,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若是“有生命力”的衣服,旧衣也可变成穿在身上的复古,或是重新演绎的新时尚。(选自《青年文摘·彩版》2009年11月上有删改)
1.文章第一二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
①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给“衣年轮”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体悟全文,解读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
  现在全球已经形成共识,就是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减少50%-80%,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要依赖地球上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在这里,我们发出倡议:“为了地球,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同来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再加上中国传统美德的勤与俭,从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加入“低碳达人”,实践“低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