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风烛残年(风中点燃着的蜡烛) 踏访(实地察访) B.故弄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营救(救援) C.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D.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嫣红(娇美的颜色)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 |
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止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
D.选文彩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2011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
文章为思想而写梁衡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类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________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________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________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也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2006年陕西省高中招生考试实验区语文试卷)
(选自《光明日报》1999年7月23日,有删节)
(1)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第二段加线句中的“种籽”指________,“枝干花叶”指________。
(3)参照第二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请写出第三段加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6)阅读选文后,结合作文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
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点击新版全程测试卷初二(上) 题型:048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的人)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哪里,疑问代词)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罢了)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
②这句话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
( )
③由此句看出作者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失意者可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 )
④此句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 )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译:哪夜没有月光?)
B.盖竹柏影也。(译:原来是竹子、松柏和人的影子呀。)
C.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念那个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D.遂至承天寺。(译:立刻到了承天寺。)
4.为选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
B.从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聪颖、机智、知书识礼的特点。 |
C.这则短文充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
D.本文除了运用对话描写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