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黑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常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初三语文 题型:048
阅读《天助我写〈澳门新魂〉》,完成下题。
天助我写《澳门新魂》 赵鑫珊读着刚到手的《澳门新魂》一书,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夏秋之交我在澳门的日子。
3月14日刚到澳门,我的头脑反应是一片陌生、空白和茫然。要在这里住两个月,我能看到什么?写什么?
不知道!心里没底。
戏剧性的变化突然发生了!15日我听人说,澳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正在南非投票表决,明天便会揭晓。16日一早,我去报摊买《澳门日报》,果然刊出了特大字号的新闻——
申遗成功,澳人骄傲。
顿时,我同47万澳门居民一起沉醉在胜利和自豪中。因为我是中国人,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这时我才有了写这本书的冲动,题目就叫《澳门新魂》。按我的理解,新魂=遗魂+赌魂。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也要有灵魂,气魄。过去的澳门只有赌魂,今天加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之魂,这在澳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是件大事。这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契机和创作灵感的源泉。记得明清时期我国有位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写诗(或写书)是先有题目,还是后取个题目?这是个文艺创造心理学的问题,情况复杂,没有一定模式。这回,我便是先有题目,然后名正言顺,紧扣《澳门新魂》写出这本书。这个书名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的写作,包括主题、思路和内容,大致上都有了个规定,只缺细节。
读完报上列出的澳门25处遗产,我心里一亮,暗中叫了一句:“天助我写这本书!”其实书名一出,书稿的一半便算完成,剩下的只是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实地采访。
即便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这句古老箴言照样管用。如果说,写作《澳门新魂》是辆车子,那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左右两个轮子,缺一个不可。我要努力做到两个轮子并重,和谐,平衡。又一次天助我写这本书:我住的地方离中央图书馆仅10分钟的步行路程。遇上雨天,我便在那里读一天的书。有个“澳门图书资料阅览室”,集中了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便一头栽了进去。
天气好,我便迈开双脚,到处去采访,仰观俯察。尽量做到深入,不放过任何细节。整整两个月,我坚持不坐车,鞋底硬是磨掉了一个厘米!
“天道酬勤。”这一个厘米换来了多少迷人的、叫我难忘的细节啊!比如:
到澳门的第二天一早,我用悠缓的节奏散步。在荷兰园正街的人行道上我便见到几株上百年的大樟树,我用双臂拥抱了其中一株。我的独白是:“樟树老人,您好!”
我之所以要去拥抱它,因为在我看来百年大树是通人性的,它是澳门最早的居民,见证了许多,我企图听懂它对我说些澳门的历史。后来,采访澳门百年大树便成了我的功课之一。
我尤其看重古老教堂、寺庙和炮台附近的几株庄严、肃穆地耸立着的百年大树,因为这会加重“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古树作为配角,有力地支撑了“世界文化遗产”主角。没有有生命的配角,主角不免单薄,没有生气,唱独角戏。古老教堂和古寺由于有了百年老树的加盟,神性和沧桑感才倍增。
比如位于渔翁街的天后古庙内,有株树王,树干胸围约八百厘米,整座古庙全部被巨大的树冠所覆盖,这气势有多派!有多神!多伟岸、壮观!
所以我们的先辈敬畏大山、大河和大树是符合人类心理学原理的。其实,按我的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灵魂只是四个汉字:“敬天爱人。”这是统一的,不管该遗产坐落在地球上的哪个国家或地区。
澳门是座花岗岩的山城,它构建在起伏不定的丘陵地带。这里的许多街道、巷子都叫“斜街”、“斜巷”,坡度有的很大、很陡,且弯曲。我偏爱用双脚走在弯曲的古巷上,路面全是用花岗石铺就的,有种古典音乐的律动和韵味。尤其是用黑白小石块(大小如豆腐干,形状是正方形)铺成的路,纹理纯粹是葡萄牙式的,很有些异国情调,有别于内地的任何城市。
我发现,澳门人善于使用大自然上帝一次性恩赐的建材花岗石构造许多房屋,包括教堂、寺庙、炮台和墙体。
我这个人一贯崇拜花岗石,因为它给我坚毅、厚重和沉着的感觉。也许在我的性格里欠缺这些品格,所以我才热爱花岗岩。——缺什么,爱什么。这也成了我热爱澳门的潜在理由。
在澳门我拒绝坐车,用双脚走街串巷,还带来了许多回报。比如发现许多商店、民宅前都安奉着“门口土地财神”的牌位便是其一。这种牌位长不过十多厘米,宽仅五厘米,放在脚跟一侧,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觉。
敬土地神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近半个多世纪,内地这种朴素的信仰已绝迹,澳门人则把它保存下来了。当我看到这种牌位以及遍及街头巷尾的土地庙,我觉得特别亲切,有种回到童年的回归感。
在世俗,为了治安,有警署负责。在神界,确保一方平安,便是土地神了,很基层。
其实,和谐社会理应有“门口土地神”参与。广而言之,我们既要有外部警察,每个人的内心也要有个“小警察”。对土地神敬畏该是“小警察”的一个部分,从道德上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爱澳门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是它在不少方面保留了中国人的千年传统,很中国味。这爱,贯穿了我的全部书稿。于是在“告别”这最后一章,我写了一首诗,开头是:
陌生来,眷恋去……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6年第5期)
1.认真阅读全文,揣摩标题中“天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________
2.澳门“申遗”成功决非易事,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申遗”的条件,并说说理由。
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在文中的含意。
广而言之,我们既要有外部警察,每个人的内心也要有个“小警察”。
________
4.作家赵鑫珊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对澳门的真情实感和心理历程,请从文中找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茫然→冲动→( )→( )→( )→亲切
5.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谈谈阅读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 七年级上 (新课标苏教版) 新课标苏教版 题型:048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就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就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即( ) (2)教诲( )
(3)训诫( ) (4)瘦削( )
2.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去除不掉的祸患或弊端。( )
(2)表示强烈的愤怒之情。( )
(3)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3.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4.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5.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中考模拟检测题顶尖中考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三)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②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选自2013年4月24日《新民晚报》,作者:陈钰鹏)
1.依据文章第⑥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4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 、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
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4.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10分)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②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小题1】 依据文章第⑥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 、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
【小题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小题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小题4】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②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选自2013年4月24日《新民晚报》,作者:陈钰鹏)
【小题1】依据文章第⑥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4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 、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
【小题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