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3分)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3分)

  A、远远看去,她像她的母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看到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五猖会(节选)
鲁迅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出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     )
A.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B.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C.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D.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问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散文·海外版》)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镇江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下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

(1)

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凤蝶

  ①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②它飞走了,轻小的身影在白雾中渐渐变成小黑点,远了,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心中荡起异样的感觉。

  ③昨天,它曾经属于过我。或许是我的琴声把它吸引了,它在窗外,随着我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从一朵花旋转到另一朵花上,我为它优美的舞姿而心喜,发出了赞叹。突然,一个念头在头脑中掠过:逮住它,做个标本!对,就这么办。于是,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准备打开纱窗。谁料窗子刚开一点,它就触电似的飞走了。我真遗憾,便又回去弹琴。谁知,它又恋恋不舍地飞回来了,我又来了兴趣,更加小心地打开窗,又回到钢琴边。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我几步蹿到窗前,关上纱窗,找来捕网,准备擒住它。

  ④此时此刻,它才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不能再飞翔于树林花丛中,不能再与同伴嬉戏追逐。它疯一样扇动两片小翅,身子紧贴在纱窗上,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⑤当我把它装在透气的玻璃瓶里时,才发现它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凤蝶:黑丝般的大翅上点缀着蓝色、红色和黄色,尾巴上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面隐约有深绿色的纹线。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凤蝶。

  ⑥但是,它愤怒了,尽管它那么小巧,但这小精灵总是在飞,在挣扎,尽管它知道它不可能冲出这个牢笼,但它不会向人屈服!我被它震撼了!

  ⑦早晨,当我捧着它来到林中,它仍在瓶中飞腾。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我打算让它回去,回到大自然去,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做标本,这不公平!它应该有它的自由。它飞出玻璃瓶,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又快活了,轻轻地飞着,它转着圈子飞,仿佛要告诉一切万物说:“我回来了,我自由了,我又可以尽情地飞了。”

  ⑧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忽高忽低,停停飞飞,飘飘悠悠地在林中消失了……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绕(   )

  

翩(   )

  

姗(   )

  

住(   )

  

⑤震(   )

  

⑥无(   )

        

2)判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它……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萦绕:盘旋往复)

(  )

②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

(姗姗:走路缓慢)

(  )

③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作标本,这不公平。

(无辜:没有缘故)

(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问

E.设问

①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

(  )

  

②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

  

(  )

  

③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  )

  

④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

  

(  )  

  

4)全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5)第④段中的加粗词语表现了凤蝶怎样的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主要从________方面描写了凤蝶的美丽?

  

7)“我被它震撼了”,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被它的美丽和顽强挣扎所震撼。

  

B.被它的愤怒所震撼。

  

C.被它的不向人屈服所震撼。

        

8)全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夏 感

梁 衡lignleft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  ]

(2)

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___

(3)

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 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5)

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 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