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入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有崇高的理想、忘我献身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朋友楷模。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入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有崇高的理想、忘我献身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朋友楷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第四单元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的作者是邓拓,他的代表作是《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叫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生计:维持生活的方法。
B.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C.我的母亲便……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 幕友:俗称“师爷”,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
D.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学力:学习的力量。
2、给第一句话划分句子成分。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3、“我于是决心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4、从“我总不肯学作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破这号在这里其什么作用?
                                                                                                                                                           
                                                                                                                                                          

5、鲁迅的笔名是从母姓的,从本段内容来看,母亲在鲁迅一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本段段意。
                                                                                                                                                       
7、下列短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母亲姓鲁 ②很大的变故 ③学做幕友 ④生于绍兴 ⑤筹办旅费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三周年之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这个士人丑恶的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B.《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是清代的小说家。

C.《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D.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各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他说倘若“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3月
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              )
    (2)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
2.依据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2)台北故宫博物院产生的原因是                                                            
3.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的组成,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铜器、玉器、瓷器和字画等组成,是中国历代皇家藏品的荟萃,精致、丰富。
     B.紫禁城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
     C.存于各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
     D.到各宫殿去直接装运的文物。
4.以下不属于胡适主张和做法的一项是
[     ]
     A.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可能会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失。
     B.最好的办法是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
     C.以辞掉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举动来坚决主张反对南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5.对鲁迅的主张和做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物历史很久,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
     B.站在维护文化传统的立场上,不同意故宫文物南迁。
     C.北平是存放所有古物的最佳场所。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对文化的逝去表示哀悼和无比的愤慨。
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物南迁是国家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行动,但并未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文物南迁的成功实现,是文物研究历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当时权宜之计现在看来也不失为英明之举。
     C.胡适、鲁迅等文化名人反对南迁的主张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有效的组织,周到的安排,大胆的借鉴是成功实现文物转移的有力保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甲)

创造性的阅读(节选)

  最欣赏美国人爱默生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这段话:

  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可从王安石写作《泊船瓜洲》这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唐诗中已屡见先例;而人们却独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出蓝”之胜,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阅读”的一个范例。

  创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岛的财富”,要把它“带出来”,不是任何机械的办法,比如我们习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三部曲所能奏效的(尽管这三部曲在基本训练上有一定作用)。你能仅以形容词作动词或用字精确的写作方法来解释王安石用“绿”字的佳处吗?显然不能;你能确切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同样很困难。“又绿”究竟是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呢?还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如果你血气方刚,性格开朗,又处在顺遂的境况中,或许会作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又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则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不错,但如果你更善于阅读,懂得诗歌创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继续玩味“又绿”二字与前后句的相互联系中,你会体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并不指实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奋亢与稍带微漠的惆怅……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你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它不能离开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样,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当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你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起着作用,因此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三部曲”式的解析,也许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这作品大抵是按这“三部曲”写作的话;但是它难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魅力,只有当你个性中的某些成分与文本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碰撞在一起时,如同爱默生在同一本书中所说的,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读书境界,我们的先辈也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其中“会意”,便是个性与文本意蕴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对这段话,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地舍后两句谈前二句,将它作为书不必细读精读的例证。其实,陶渊明读书,既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泛读,又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读。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文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为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以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顾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对汉代以来繁琐的经解的反对,是以自己的个性(包含知识修养),直探文本意蕴的创造性读书法。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________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

(2)其实陶渊明读书,________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________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则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则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结合语境,概括“这样品味作品”的指代内容。

3.“爱默生说,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结合语境,用文中几个词语(至少4个)概括“秘密经验”的具体内容。

4.选出下列对“创造性的阅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不能离开文本,有一定的规定性;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B.个性中某些成分与文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相碰撞时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魅力。

C.“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创造性的阅读”。

D.“创造性的阅读”并非“三部曲”式的对文本的解析,而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

5.读过《创造性的阅读》(节选),相信你对“创造性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阅读中肯定也有过“创造性”的体验,那么,请举个例子说说吧。

(乙)

“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节选)

——中日学者《故乡》谈

  杨剑龙(以下简称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故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龟田胜一郎将《故乡》誉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我们从中日学者的不同视角来重新研读《故乡》,分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予以表达的。为什么说《故乡》是“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工藤贵正(以下简称工):我第一次读到《故乡》是在中学时候,日本中学教材里选了鲁迅的《故乡》,当时我就很喜欢,我为小说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学的时候又读了《故乡》,理解深了一层。我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关于“希望”的说法。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在他的诗《道路》中写道:“我前面本来没有路,我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人关于“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杨:中日关于“路”的不同之处,您能展开说一说吗?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而鲁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许多人走时才成了路。

  杨:《故乡》是一篇抒发情绪之作,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绪发展的脉络。作品最初透露游子归乡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诗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临近故乡却“近乡情更怯”,临近故乡望着阴晦天气中萧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因此,“我”不禁脱口而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闰土,情绪又转入了悲哀。结尾对于路的议论,使作品具有了一个有亮色的结局。作品中“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情绪结构。

  工:作品还有着一个“思乡”的问题。美国学者若斯基认为:人的生活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会觉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比要好多了。这种今昔对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远镜观察风景一样,将过去的风景放大了,与现在荒凉的风景相比,过去的风景必定优美极了。今昔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现在的不满,而是为了探索将来的理想生活。

  杨:《故乡》具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蕴。对于人与人之间厚障壁的描画,对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种寻觅故乡旧梦与梦的幻灭情绪的更迭,那种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与对故乡人未来的希望情感的交织,那种看不见的高墙的悲哀与寻觅新路的渴望,都呈现了作品中情感的复杂与思想的深邃。《故乡》将故乡衰败的无奈与对故乡人麻木懦弱的不满,寄寓在中年闰土的身上了。

  工:契诃夫有一篇小说《田舍町》,鲁迅翻译成《省会》。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离故乡二十年后回归故里——乡下的一个小镇,他归乡的时候也是坐船,回乡后他看到故乡变化很大,已经不像他离开时那样美丽,所以他怀念起少年时代的岁月。他孩提时的一个朋友已经当上了警察署的署长,他扣押无辜的农民、压迫家乡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这篇作品与鲁迅的《故乡》十分相似,《故乡》大概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杨:《故乡》能够为日本读者所喜欢,大概还由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作品对于绍兴民俗的描写:戴银项圈的习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闰土”的风习,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风,雪地支匾捉鸟雀的嬉戏,作揖打拱的礼仪,戴毡帽系裙的衣着形式等,都带着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味。另外,作品中对乡镇风景的描绘,也具有乡土色彩:萧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边的瓜地,别乡时的黄昏等,都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色彩。

工:《故乡》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的白描手法等,抒写浓浓的乡土之情,所以被人称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1.本文标题是日本作家龟田胜一郎对《故乡》的称誉。中日两位学者对此称誉的态度是________的。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对《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进行探索。

2.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复杂的情感”是《故乡》成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的原因之一。请从对话中梳理出至少两种情感。

3.工藤贵正比较了鲁迅和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关于“路”的不同思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格言警句吗?请写出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中日两位学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分析《故乡》这篇著名的小说,依你看,他们在分析评价时有何共同特点?

5.杨剑龙在分析《故乡》包含的情感时引用了一些著名语句。有关“故乡”的诗文名句还有哪些?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两句默写。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国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在《故乡》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鸟,大海边捡贝壳,分手时赠羽毛……都被“我”的记忆珍藏。请你从记忆中检索两件童年或少年时最快乐的往事,用美的语言写下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