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 |
无题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度江苏省常州市七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古诗理解与赏析,完成下面题目(8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霄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2.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2分)
3.品读《十五夜望月》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它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诗歌鉴赏
古诗理解与赏析,完成下面题目(8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题1】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霄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小题2】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2分)
【小题3】品读《十五夜望月》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它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苏省淮安市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诗歌鉴赏
古诗理解与赏析,完成下面题目(8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霄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2.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2分)
3.品读《十五夜望月》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它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