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根生蒂固     
B、浩瀚无际     
C、悲从衷来     
D、豁然惯通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理解。

  “人皆有错”,这是西方文化中已成为共识的观念。不过,它与中国儒家文化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古训有所区别。它并非指品德方面的缺陷或错误的思想观念,而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非故意失误,如突然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安装机器中忘了拧紧螺栓等。心理学把这种非故意的失误统称作“人误”。

  并非所有的工作过失都叫人误。一个电工在检修电路时,为图省事而没有事先切断电源与忘记拉下电闸所犯的错误是不同的。前者是有意违章,后者才是人误。人误是有意识的行为中非故意的动作。修好机器起身伸展身体时碰翻不知谁放在身后的油壶就不是人误,因为起身伸展身体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其次,做人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不成功也不是人误。用螺丝刀穿入细小的螺丝孔而不碰带电的孔壁是很难的,就是碰上也不算人误。

  要研究人误,自然要弄清人误形成的机制。工作记忆是人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但其资源有限,只有7±2个组块。当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过程被其他事件干扰时,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被干扰事件挤占,极有可能发生遗漏操作环节、错误操作无关动作。1997年,西班牙的旅游胜地特纳里费岛机场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的严重事故,582人在事故中丧生。事故分析显示,该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误是这起事故的直接诱因。当时一名交通管制员正指挥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机场跑道,又听到另一架大型客机要求着陆。该管制员的工作记忆立刻被新任务占据,忘记了继续指挥停在跑道上的飞机转移到停机坪。新降落的飞机呼啸着冲向那架飞机,造成了这场灾难。

  心理学家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将人的操作和决策行为划分为技能基、规则基和知识基三类,人误也相应地分为这三类。技能基操作是自动化的执行行为,如走路、骑自行车。这种行为占用工作记忆资源最少,前一个操作是启动后一个操作的信号。但是,这种操作如果受到干扰而中断,就可能发生遗漏错误。例如上楼梯时听到有人叫自己,就可能走神踏空摔倒。规则基操作是遵循预定程序的执行行为,如学生每周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教室、上不同的课。如果规定的程序改变,或者相似的情境却要执行不同的程序,就可能发生遗漏或执行错误的程序。例如将下周五的课调到本周六来上,学生就可能会忘记在周六去上课,或者以为要上周一的课而带错教科书,走错教室。知识基操作是处理新任务、解决新问题的判断决策行为,如选购一台VCD机。知识基的操作需要从长时记忆(知识库)中提取已有知识。提取知识错误或无法提取合用的知识,就可能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例如记错或想不起家里电视机视频和音频插口的型号,买回的VCD机就可能与电视机不匹配。人误是难免的,但心理学的研究又证明,人们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其影响的。

1.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人皆有错”这句话。

2.此文中的“人误”指什么?

3.人误分为哪三种?

4.第三段中“引用西班牙航空事故”的例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对“人误形成的机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加工核心环节的工作记忆资源有限。

B.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过程被其他事件干扰。

C.人的工作记忆有限和操作过程受到干扰。

D.工作记忆被新任务占据而产生正常遗忘。

6.文末说“人们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其影响的”,根据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不属于控制人误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

A.改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干扰。

B.合理设计程序,明确作业时间。

C.改进记忆系统,优化技术设计。

D.提高技能水平,扩大知识视野。

7.对本文的内容,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解释了人误的概念,阐述了人误的特点和避免的方法。

B.说明了人误的产生,分析了人误形成的机制和类别。

C.说明了人误的产生,阐述了人误的特点和避免方法。

D.解释了人误的概念,分析了人误形成的机制和类别。

8.谈谈你对“人误”的看法和解决人误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

下列对文奈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

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

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言六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

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

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休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3)

(1)第①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________的意思

(3)第⑧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之中,“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邓稼先》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2)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5)“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6)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8)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9)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对划线句子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则”字,紧承上文,与奥本海默形成对比。
B.一个“不要”,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
C.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D.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指收敛锋芒,不张扬,不傲气。
【小题2】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B.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C.邓稼先的纯朴坦诚、谦逊平和与奉献精神
D.邓稼先在钱三强的选聘下,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小题3】对选文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说,第(2)(3)两段分说。
B.第(2)(3)两段形成对比。
C.第(5)(6)段是对第(4)段的具体阐述。
D.第(6)段是对第(5)段的深化和升华。
【小题4】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说:“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相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17分)
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
卡瑞娜·斯诺
我上九年级时,在一次世界历史课上,老师巴雷特夫人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新作业,她要把全班同学分组,每四个人一组,每一组都要围绕我们正在学习的世界文化做一份报纸。
巴雷特夫人让我们将各自希望与之分为一组的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我和米茜同桌,她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将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好后,交给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说,她会好好考虑我们所选择的同学,在第二天公布分组的结果。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将会和我选择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深得人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米茜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她和我一组,我知道,她也选择了我。
第二天,我盼望着早点儿上课。上课铃响后,当巴雷特夫人让大家安静的时候,我和米茜停止了交谈。巴雷特夫人开始宣读名单。当她宣布第三组的名单时,念到了米茜的名字。
“那么,我是在第三组了?”我想。接着,她念了那一组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组员的名字,其中却没有我的名字。我想,巴雷特夫人肯定是弄错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是在最后一组:“莫若、朱莉特、雷切尔、卡瑞娜。”我能感觉到眼泪正从眼眶中涌出,我如何面对被分在这一组的事实呢?那个男孩莫若几乎不会说英语,女孩朱莉特整天哭丧着脸,另一个女孩雷切尔穿的衣服古里古怪。噢,我多想和我的朋友在一组啊!
当我向巴雷特夫人走去时,我努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巴雷特夫人看着我,显然,她已经知道我为什么去找她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说服她把我分到“好学生”一组里。“为什么?”我开口说。巴雷特夫人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肩膀上。“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卡瑞娜。”她说,“可是,这一组需要你,我需要你帮助他们将这项作业做及格,只有你能帮助他们。”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她问。我挺直了身子。“是的。”我回答,我不相信这话是出自我的口,但这是事实。我已经答应了。当我毅然走向我那一组时,我能听到我的朋友们发出的笑声。我在位置上坐下来,我们开始做作业,报纸是按照类别来分栏目的,我们做了研究。
那个星期过了还不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喜欢和这三个“差生”相处了。和他们在一起无需伪装——我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他们了。我发现莫若一直在努力学习英语,我还发现他缺少朋友;朱莉特也很孤独,因为同学们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整天哭丧着脸,而我已经在和她的短暂相处中,了解到那是因为她爸爸酗酒,她一直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缘故;雷切尔要求做时尚栏目,因为她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主意。其实,他们不是差生,同学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没有努力去理解他们——除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先见之明和体贴入微的心思,擅于将潜力从她的学生身上挖掘出来。
如今,我既想不起我们那份报纸的标题,也想不起我们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世界文化,但那个星期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质。在之后的岁月里,那份潜质一直激励着我。我还懂得了:我们看起来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质,并将它挖掘出来。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们四个人每次相遇时,仍然会相互友好地打招呼,而我也总是很高兴看到他们。那次作业,巴雷特夫人给我们的成绩是A。反过来,如果要我们给老师打分的话,我认为也应该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在巴雷特夫人的引导下,作者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质。请说出那份潜质的内涵。(4分)
                                                                           
【小题3】“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3分)        
【小题4】“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请根据语境,描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5】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班级里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同学,读完本文,请说说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17分)
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
卡瑞娜·斯诺
我上九年级时,在一次世界历史课上,老师巴雷特夫人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新作业,她要把全班同学分组,每四个人一组,每一组都要围绕我们正在学习的世界文化做一份报纸。
巴雷特夫人让我们将各自希望与之分为一组的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我和米茜同桌,她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将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好后,交给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说,她会好好考虑我们所选择的同学,在第二天公布分组的结果。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将会和我选择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深得人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米茜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她和我一组,我知道,她也选择了我。
第二天,我盼望着早点儿上课。上课铃响后,当巴雷特夫人让大家安静的时候,我和米茜停止了交谈。巴雷特夫人开始宣读名单。当她宣布第三组的名单时,念到了米茜的名字。
“那么,我是在第三组了?”我想。接着,她念了那一组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组员的名字,其中却没有我的名字。我想,巴雷特夫人肯定是弄错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是在最后一组:“莫若、朱莉特、雷切尔、卡瑞娜。”我能感觉到眼泪正从眼眶中涌出,我如何面对被分在这一组的事实呢?那个男孩莫若几乎不会说英语,女孩朱莉特整天哭丧着脸,另一个女孩雷切尔穿的衣服古里古怪。噢,我多想和我的朋友在一组啊!
当我向巴雷特夫人走去时,我努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巴雷特夫人看着我,显然,她已经知道我为什么去找她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说服她把我分到“好学生”一组里。“为什么?”我开口说。巴雷特夫人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肩膀上。“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卡瑞娜。”她说,“可是,这一组需要你,我需要你帮助他们将这项作业做及格,只有你能帮助他们。”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她问。我挺直了身子。“是的。”我回答,我不相信这话是出自我的口,但这是事实。我已经答应了。当我毅然走向我那一组时,我能听到我的朋友们发出的笑声。我在位置上坐下来,我们开始做作业,报纸是按照类别来分栏目的,我们做了研究。
那个星期过了还不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喜欢和这三个“差生”相处了。和他们在一起无需伪装——我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他们了。我发现莫若一直在努力学习英语,我还发现他缺少朋友;朱莉特也很孤独,因为同学们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整天哭丧着脸,而我已经在和她的短暂相处中,了解到那是因为她爸爸酗酒,她一直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缘故;雷切尔要求做时尚栏目,因为她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主意。其实,他们不是差生,同学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没有努力去理解他们——除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先见之明和体贴入微的心思,擅于将潜力从她的学生身上挖掘出来。
如今,我既想不起我们那份报纸的标题,也想不起我们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世界文化,但那个星期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质。在之后的岁月里,那份潜质一直激励着我。我还懂得了:我们看起来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质,并将它挖掘出来。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们四个人每次相遇时,仍然会相互友好地打招呼,而我也总是很高兴看到他们。那次作业,巴雷特夫人给我们的成绩是A。反过来,如果要我们给老师打分的话,我认为也应该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在巴雷特夫人的引导下,作者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质。请说出那份潜质的内涵。(4分)
                                                                           
小题3:“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3分)        
小题4:“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请根据语境,描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5: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班级里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同学,读完本文,请说说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九年级语文下(北京课改版)·银版 北京课改版·银版 题型:048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其实不然,________。

  ②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同理,小节不检会摧毁人思想上的防洪堤,使人前途断送甚至跌入罪恶的深渊。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清朝巨贪和坤,其贪婪成性仅仅是从几根上等楠木开始的。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堕落,最初就是从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开始,直至发展到见利就上、有利必争,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中饱私囊,成了人民痛恨的大贪官。

  ③“小节”能坏干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有的警惕性不高,认为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一条烟是区区小事,无伤大雅;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出点小问题,组织会宽容、原谅;还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恣意腐败能“逍遥自在”,自己捞点小惠小利,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悔之晚矣!

  ④俗话说:“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作为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唯如此,才能真正“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

(选自2002.11.13《人民日报》,有删改)

(1)

“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句中“试金石”的意思是________。

(2)

给文章第①段补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不超过20个字)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中写郑培民十分注意小节与有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是非分明,说理有力。

B.

第②段运用古今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所产生的危害。

C.

第③段作者从“警惕性不高”“心存侥幸”“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节不保的原因,加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D.

第④段“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一句中,“几粒小米”喻指小节,“整个天空”喻指大节。

(4)

从本文中我们了解到有个清官叫郑培民,你还能写出两个“2004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中的人民公仆的名字吗?

________________

(5)

不能否认我们反腐倡廉的成效,但也不容否认另一种现象:“前腐后继”,从和坤到胡建学之流,屡杀不绝,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探寻人类的快感
张金燕
快感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会感到愉悦?又为什么这种愉悦不能持久?自古以来,快感就像上帝、爱或者美丽一样,是多层面的不解之谜。但是现在,只要向你脑中的某一微小区域通入几微安的电流,就能令你达到飘飘欲仙的状态了。
快感来自何处
早先的动物和人类实验让科学家们认为,快感来自于大脑的“奖赏中心”,如果对这个部位采用温和的电击,就能使老鼠和人一样进入痴迷状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奖赏中心”的回路图绘制出来了,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了在这一区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多巴胺,因此“奖赏中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多巴胺系统。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里的快感问题还远没有成为定论,电极刺激“奖赏中心”带给人和老鼠的只是一种“想要”的欲望,而不是快感。得到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由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肯特·白睿智完成。当他用一种神经毒素去除老鼠的多巴胺产生细胞时,老鼠停止了主动觅食。但在强迫喂它甜和苦的食物时,它们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表示不欢迎,这证明快感本身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此后,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关键物质不是多巴胺,而是一种被称为阿片类的化合物。
那么,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在哪里呢?白睿智和牛津大学的艾德门德·罗斯等人发现,阿片类受体广布于大脑之中。最新的研究则把快感中心定位于大脑深部靠近多巴胺系统一个很小的区域和眼睛后面的“前额脑区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发现了大脑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员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远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强烈的、纯粹的人们所追逐的目标,它其实影响到所有基本的大脑加工过程。
在任何一个单一时间内,任何动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需求:吃、喝、保持安全,每一种需求都有动机。研究人员指出,我们是用快感来做出每个决定的。
从做数学题到组词造句、做出合理的选择,所有的选择答案都是看每种行为能带来多少快乐,人们的决定总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人们玩蹦极跳,或把自己绑在滑雪板上从悬崖上跳下,或者从飞机上跳下等等这些危险的或有压力的极限运动,会在心跳之后令人感到快活?
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我们大脑的快感系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它确保我们干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某些有利的行为自然地包含着冒险的成分。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发现我们的需要,这两者常会发生冲突。
但是,快感其实是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它不能长久。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一种动物太过沉溺于吃某样东西的快感,它就会沦为下一个捕食动物的猎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总是很短暂,目的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目标上。当你吃得太饱时,再美味的食物也会乏味甚至令你倒胃。科学家认为,这种快感过后让我们回落的反作用也是由压力引起的。
(节选自《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
【小题1】运用提问法,模仿第一个小标题,给后面两部分内容分别拟个小标题。(2分【小题2】快感来自何处,科学家们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探索过程。(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小题4】由这篇文章说明的科学道理,可以得出了下面的推论,其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鼠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不欢迎,这证明快感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
B.采集、狩猎、赛车等活动都非常危险,但它们能够给有些人带来快感,所以,这些人还是热衷于这些运动。
C.想要获得快乐就一要经常用温和的电流刺激大脑的阿片化合物。
D.快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了时,往往就注意着集中下一个目标,从而作出新的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江西省万载三中九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探寻人类的快感
张金燕
快感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会感到愉悦?又为什么这种愉悦不能持久?自古以来,快感就像上帝、爱或者美丽一样,是多层面的不解之谜。但是现在,只要向你脑中的某一微小区域通入几微安的电流,就能令你达到飘飘欲仙的状态了。
快感来自何处
早先的动物和人类实验让科学家们认为,快感来自于大脑的“奖赏中心”,如果对这个部位采用温和的电击,就能使老鼠和人一样进入痴迷状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奖赏中心”的回路图绘制出来了,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了在这一区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多巴胺,因此“奖赏中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多巴胺系统。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里的快感问题还远没有成为定论,电极刺激“奖赏中心”带给人和老鼠的只是一种“想要”的欲望,而不是快感。得到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由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肯特·白睿智完成。当他用一种神经毒素去除老鼠的多巴胺产生细胞时,老鼠停止了主动觅食。但在强迫喂它甜和苦的食物时,它们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表示不欢迎,这证明快感本身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此后,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关键物质不是多巴胺,而是一种被称为阿片类的化合物。
那么,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在哪里呢?白睿智和牛津大学的艾德门德·罗斯等人发现,阿片类受体广布于大脑之中。最新的研究则把快感中心定位于大脑深部靠近多巴胺系统一个很小的区域和眼睛后面的“前额脑区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发现了大脑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员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远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强烈的、纯粹的人们所追逐的目标,它其实影响到所有基本的大脑加工过程。
在任何一个单一时间内,任何动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需求:吃、喝、保持安全,每一种需求都有动机。研究人员指出,我们是用快感来做出每个决定的。
从做数学题到组词造句、做出合理的选择,所有的选择答案都是看每种行为能带来多少快乐,人们的决定总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人们玩蹦极跳,或把自己绑在滑雪板上从悬崖上跳下,或者从飞机上跳下等等这些危险的或有压力的极限运动,会在心跳之后令人感到快活?
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我们大脑的快感系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它确保我们干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某些有利的行为自然地包含着冒险的成分。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发现我们的需要,这两者常会发生冲突。
但是,快感其实是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它不能长久。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一种动物太过沉溺于吃某样东西的快感,它就会沦为下一个捕食动物的猎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总是很短暂,目的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目标上。当你吃得太饱时,再美味的食物也会乏味甚至令你倒胃。科学家认为,这种快感过后让我们回落的反作用也是由压力引起的。
(节选自《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
【小题1】运用提问法,模仿第一个小标题,给后面两部分内容分别拟个小标题。(2分【小题2】快感来自何处,科学家们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探索过程。(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小题4】由这篇文章说明的科学道理,可以得出了下面的推论,其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鼠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不欢迎,这证明快感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
B.采集、狩猎、赛车等活动都非常危险,但它们能够给有些人带来快感,所以,这些人还是热衷于这些运动。
C.想要获得快乐就一要经常用温和的电流刺激大脑的阿片化合物。
D.快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了时,往往就注意着集中下一个目标,从而作出新的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探寻人类的快感
张金燕
快感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会感到愉悦?又为什么这种愉悦不能持久?自古以来,快感就像上帝、爱或者美丽一样,是多层面的不解之谜。但是现在,只要向你脑中的某一微小区域通入几微安的电流,就能令你达到飘飘欲仙的状态了。
快感来自何处
早先的动物和人类实验让科学家们认为,快感来自于大脑的“奖赏中心”,如果对这个部位采用温和的电击,就能使老鼠和人一样进入痴迷状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奖赏中心”的回路图绘制出来了,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了在这一区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多巴胺,因此“奖赏中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多巴胺系统。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里的快感问题还远没有成为定论,电极刺激“奖赏中心”带给人和老鼠的只是一种“想要”的欲望,而不是快感。得到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由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肯特·白睿智完成。当他用一种神经毒素去除老鼠的多巴胺产生细胞时,老鼠停止了主动觅食。但在强迫喂它甜和苦的食物时,它们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表示不欢迎,这证明快感本身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此后,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关键物质不是多巴胺,而是一种被称为阿片类的化合物。
那么,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在哪里呢?白睿智和牛津大学的艾德门德·罗斯等人发现,阿片类受体广布于大脑之中。最新的研究则把快感中心定位于大脑深部靠近多巴胺系统一个很小的区域和眼睛后面的“前额脑区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发现了大脑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员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远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强烈的、纯粹的人们所追逐的目标,它其实影响到所有基本的大脑加工过程。
在任何一个单一时间内,任何动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需求:吃、喝、保持安全,每一种需求都有动机。研究人员指出,我们是用快感来做出每个决定的。
从做数学题到组词造句、做出合理的选择,所有的选择答案都是看每种行为能带来多少快乐,人们的决定总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人们玩蹦极跳,或把自己绑在滑雪板上从悬崖上跳下,或者从飞机上跳下等等这些危险的或有压力的极限运动,会在心跳之后令人感到快活?
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我们大脑的快感系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它确保我们干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某些有利的行为自然地包含着冒险的成分。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发现我们的需要,这两者常会发生冲突。
但是,快感其实是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它不能长久。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一种动物太过沉溺于吃某样东西的快感,它就会沦为下一个捕食动物的猎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总是很短暂,目的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目标上。当你吃得太饱时,再美味的食物也会乏味甚至令你倒胃。科学家认为,这种快感过后让我们回落的反作用也是由压力引起的。
(节选自《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
小题1:运用提问法,模仿第一个小标题,给后面两部分内容分别拟个小标题。(2分小题2:快感来自何处,科学家们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探索过程。(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这一理论的根据是19世纪的一个病历,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的人,他的大脑额叶受损,这使他不能感觉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
小题4:由这篇文章说明的科学道理,可以得出了下面的推论,其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鼠对甜食表示愉悦而对苦味不欢迎,这证明快感并不产生于多巴胺系统。
B.采集、狩猎、赛车等活动都非常危险,但它们能够给有些人带来快感,所以,这些人还是热衷于这些运动。
C.想要获得快乐就一要经常用温和的电流刺激大脑的阿片化合物。
D.快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了时,往往就注意着集中下一个目标,从而作出新的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沿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第1段有三个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4)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应该突破两重桎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