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出用法不同的一项

A.之:多助至                   寡助
B.以:域民不封疆之界     不物喜
C.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D.必:战胜矣                   为有窃疾矣
2.下列划线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寡助之至,亲戚
D.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下列短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锋利 
B.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D.山溪之险——高山河流的险要
4.下面翻译正确的选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用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君主不战就能胜利。)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第一段紧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了论题。 
B.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天时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组排比句,主要是列举事实来证明观点。
D.第四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人和”的实质。
B,C,A,A,A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非不深也 (池:水池)
      C、亲戚之(畔:通“叛”,背叛)
      D、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按论证的顺序,将文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           ):层意:                                                                     
      第二层(“           ”至“          ” ):层意:                                                                    
      第三层(“           ”至“          ” ):层意: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而攻之而不胜(             )
     ②天时不如地利也(             )
     ③池非深也 (             )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 (             )
     ⑤委而之 (             )
     ⑥亲戚之 (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
4、本文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所谓“人和”就是文中所说的                    和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5、本文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观点? 
      答:                                                                                                           。
6、请你结合文中的例子就文章语言特色,写一段欣赏文字。
     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    兵                             
     ④民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广西省百色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之 委:________ 去:_______ ②亲戚之 畔:________

(2)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固国不山溪之险

B.

天下之所顺

C.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

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3)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________

(5)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________

事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之(委:_________)(去:_________)
②亲戚之(畔:_________)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山溪之险
B.天下之所顺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2.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3.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小题2: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小题3: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句停顿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面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革非不坚利也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B.①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得鱼腹中书,以怪之矣
C.①夫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滁皆山也
D.①环而攻而不胜
②攻亲戚所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作者孟子,名轲,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本文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

D.本文据事论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句停顿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面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革非不坚利也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B.①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得鱼腹中书,以怪之矣

C.①夫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滁皆山也

D.①环而攻而不胜

②攻亲戚所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作者孟子,名轲,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本文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

D.本文据事论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1)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3)足兵 兵:_________
(4)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