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重点字识记。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摩                 应                                 儿                      人不倦
②藉香                             鳏                     芳亭                 怔

A、①jí;yáng;pín;huì;②xiè;guān;qìn;zhēng
B、①jié;yáng;pín;huì;②xiè;guān;qìn;zhēng
C、①jié;yáng;pín;huì;②xiè;guān;xīn;zhēng
D、①jié;yáng;pín;huǐ;②xiè;guān;qìn;zhēng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授予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世界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他在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了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建筑大师的地位了。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楼”的开幕剪彩仪式上,称赞它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也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座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建筑,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的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为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罗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还是称赞:“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的一个标志。这就是他成功所在。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商业中心、摩天大楼、钟楼,甚至还有摇滚音乐厅,也在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是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据粗略统计,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超过了100项,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选自《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有改动)
1、仔细阅读选文,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表
2、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仔细阅读选段,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没有体现出“和谐”的特点?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四段中说“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又会引起“轩然大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贝聿铭老先生来我校访问,你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将采访贝老。请你根据选段内容确定一个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hémù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hémù(           )

2.作者在第①段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与第段④的阐述对应,并引发读者兴趣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                    ;二是                     。(6分)

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B.第③段主要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和糟粕。

C.第④段主要论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和推陈出新。

D.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论述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hémù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hémù(           )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与第段④的阐述对应,并引发读者兴趣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                    ;二是                     。(6分)
小题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小题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B.第③段主要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和糟粕。
C.第④段主要论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和推陈出新。
D.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论述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小题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hémù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hémù(           )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与第段④的阐述对应,并引发读者兴趣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                    ;二是                     。(6分)
【小题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小题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B.第③段主要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和糟粕。
C.第④段主要论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和推陈出新。
D.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论述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小题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21.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

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4. 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分)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一次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26.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都是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请选取其中一个,先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该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80字左右。(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