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归(jiù)         阔(chuò)      人迹至(hǎn)
B、跚(pán)        阴(huì)        忍俊不(jìn)
C、拮 (jū)        倜(dǎng)      义愤填(yīng)
D、悲(cāng)      然(cù)          颔首低眉(hà)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jiù)         阔(chuò)      人迹至(hǎn)
B、跚(pán)        阴(huì)        忍俊不(jìn)
C、拮 (jū)        倜(dǎng)      义愤填(yīng)
D、悲(cāng)      然(cù)          颔首低眉(h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jiù)       阔(chuò)      人迹至(hǎn)
B、跚(pán)     阴(huì)         忍俊不(jìn)
C、拮(jū)       倜(dǎng)       义愤填(yīng)
D、悲(cāng)  然(cù)          首低眉(hà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漫云女子不英雄

陈家萍

秋瑾的世界里,薄凉却不乏温暖。1907年7月13日,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通学堂之时,山阴县令李钟岳在现场,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被捕后,李钟岳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传世的绝命诗。
    《民国文献合集·秋瑾篇》载,7月15日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告之“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当场“泪随声堕”,身边吏役皆“相顾恻然”。秋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请作书别亲友,一临刑不能脱衣带,一不得枭首示众。李答应了后两件。有兵士欲拽秋瑾前行,秋瑾杏眼圆睁,斥道:“吾固能行,何掖为?”及至轩亭口,秋瑾立定,对刽子手从容笑道:“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别我?”乃张目四顾,复闭目曰:“可矣。”遂就义。县官监斩毕,在肩舆中痛哭以归,路人为之泣下。
  秋瑾高贵的头颅搁在刽子手的刀下之前,向着世界最后的一瞥,那种目光,一定是母性的,柔情的。她的心中,一定满溢着基督式的悲悯。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倘若得遇知己,秋瑾血液里铁马冰河的浓度是否得以稀释?这种畅想,令人心惊。革命前的秋瑾,冷下心肠,与夫儿划清界限;为了引领女同胞走向高处,她抵制脂粉、嗜着男装……而在生命的倒计时,她恢复成儿女情长的女人本色,作书别亲友,秋瑾的亲情含量从未因革命而锐减;临刑不脱衣带,可见,她的性别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在男性化的着装与行动中,从头至尾,她都是一个女人,一位美丽的、高贵的女性……

热血,女性,且美丽、年轻、富有才华,为革命献身,这是传奇。秋瑾的血,牵动着古老民族的神经末梢。秋瑾之死,激怒了中国人,引起公愤民怨。秋瑾的“秋风秋雨”检验了中国人的良知底线——哀惋和抗争声充斥报端。
  在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秋瑾以殷红的血,触痛了麻木的国人,让最无情的人也恻隐,让有良知的人愤慨。她的血,没有白流。

10.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4分)

  男装(       )  灭(       )      红(        )    愤(        )

11.联系全文,说说秋瑾的从容就义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12.文章反复交代山阴县令李钟岳“泪随声堕”“痛哭”,有何作用?(2分)

13.在生命的倒计时,秋瑾为什么恢复成儿女情长的女人本色?(用原句回答)(2分)

14.下列对秋瑾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2分)

A.这一诗句写出秋瑾被捕时的情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

B.这一诗句揭露了反动派不择手段,大肆屠杀进步人士,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令人窒息。

C.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D.这一诗句表达出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生命的一抹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④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城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   )视 亵渎(   )(   )天(   )

2.解释。

①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颠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

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

①两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

说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看,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充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化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两个世界:现实的物欲蠢动的世界和非现实的精神清明的世

界。

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C.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就是我,我

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评价。

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

E.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

7.文章第二节第一句的设问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力提升指导丛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2006年初中语文总复习(下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谁来报告春的消息

  (1)春天是招人喜欢的季节,历代诗人为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吟唱,其中就有许多探听春天消息的歌。

  (2)向谁去询问春天的消息呢?

  (3)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黄经315°的时候,就是“立春”了,时间在每年2月的4日或5日。如果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气温资料就会发现,北京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3.1℃,仍然是河封地冻的时节;哈尔滨的气温就更低了,为-16.9℃,放眼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广州的气温却已高达14.0℃,已经春暖花开。广州和哈尔滨两地气温相差了30.9℃。如果以“立春”时的日均温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由此不难看出,“立春”这样一个全国统一、而且每年都大体相同的日期,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4)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 a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国高空西风环流开始明显变弱。 b 然而在低空,我国广大地区却仍然受着冬季风的控制,仅在华南才出现夏季风的活动。 c 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明显地回升,降水也有不同程度的些许增加,所以常言说“春雨贵如油”。 d 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多变。 e 怎样的组合状态才算是春天呢?至今气象学上还没有给出一个简明的回答。因为气象要素都是单项分别测定的。各种气象仪器虽能比较精密地测量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但对于季节的迟早,尚无法直接表示出来。目前做到的,只是依据气温一项对季节进行划分,通常的指标是,当气温回升到候均温(五天为一候)10℃时,就认为春天到了。

  (5)然而有人指出,决定季节的并不是气温、降水和风等单个的气象要素,应当寻找更综合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有没有呢?

  (6)物候学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鸟兽虫鱼等动物打听春天的消息。因为物候现象所反映的环境动态比较综合,即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气温,还包括光照、降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共同作用于生物体的综合结果。而且它不仅反映当时的环境条件,还反映着过去一个时期环境条件的积累。可以说它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7)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上,就是以“草木动”、“蛰虫始振”等物候现象作为初春到来的标志。而仲春时节就是唐代诗人韩愈所谓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了。各种花草之所以姹紫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春欲何去,何处追寻?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就发出了“常恨春归无觅处”的感。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春天还是可以追寻的。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直到黑龙江沿岸。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高山。

(1)

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动________

②姹紫红________

③感________

(2)

文章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哪些途径询问春天的消息?

________

(3)

文中第(3)段画线部分用北京、哈尔滨、广州三地二月上旬平均气温作比较,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

(4)

“这种环流、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在各地的组合是很不一样的。”这一句是从第(4)段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正确的位置应在a、b、c、d、e中的________处。

(5)

选出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

A.

本文说明了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春天到来的规律,只能完全根据经验来感知。

B.

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因而各种气象仪器不能精密地测量出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也无法直接表现季节的迟早。

C.

物候现象能比较综合地反映环境的动态,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D.

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是从山区进入平原,从低山走向高山。

(6)

本文语言主要具有准确、生动两个特点,请从第(7)段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中的一个特点。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