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听读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参差 横报 拐弯抹角
B、斑斓 绚目 谛听 如诉如泣
C、轨迹 娴熟 颠波 娓娓动听
D、烙印 倏地 喧嚣 虚无缥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听读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袅袅 参差 横报 拐弯抹角
B、斑斓 绚目 谛听 如诉如泣
C、轨迹 娴熟 颠波 娓娓动听
D、烙印 倏地 喧嚣 虚无缥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积累,请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例句:东坡之于苏轼,就如茅庐之于孔明、岳麓之于朱熹
     仿写:东坡之于苏轼,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读《柳子厚墓志铭》时候的凄凉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东坡和苏轼那里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贵州专版 2009-2010学年 第6期 总第162期 人教课标贵州专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对文中加粗的双音节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B.

偷生:偷偷活着。      完裙:完整的衣服。

C.

老妪:老妇。        晨炊:早饭。

D.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面的路。

(2)

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但故事情节却叙述得极为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也真实自然。

B.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差吏和老妇之间尖锐的的矛盾,而“一何”一词则凸显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C.

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述。

D.

诗歌既深刻揭露了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的灾难。

(3)

老妇致词的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揭露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版 2009-2010学年 第6期 总第162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对文中加粗的双音节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B.

偷生:偷偷活着。      完裙:完整的衣服。

C.

老妪:老妇。        晨炊:早饭。

D.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面的路。

(2)

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但故事情节却叙述得极为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也真实自然。

B.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差吏和老妇之间尖锐的的矛盾,而“一何”一词则凸显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C.

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述。

D.

诗歌既深刻揭露了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的灾难。

(3)

老妇致词的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揭露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B.一食尽粟一石   或: 有时 
C.才美不外   见:通“ 现 ”     
D.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伯乐不常有   以衾拥覆,久乃和
B.虽有千里能   祇辱于奴隶人
C.策之不其道   不千里称也
D.骈死槽枥之间   每假借藏书之家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5.填空: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17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         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                       俱:都。

      B、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用:使用。

      C、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用来。

      D、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7.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      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

      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

        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

      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对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2、对下面句中加粗的文言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净——俱:都。
B、觉见卧闻,俱精神——用:使用。
C、侯夫观人风者得焉——以:用来。
D、策之不其道——以:按照。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