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言外之意是? A、欧洲人毁灭了中国人创造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野蛮。 B、欧洲人是文明人,对文明有着相当不错的理解,而对野蛮人做的就是让他们变文明。 C、欧洲人对自己是文明人的贬斥。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8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3
“语文之旅”综合性学习开始了,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字词苑】
(1)下面是小华写的一段读书感言,请给文稿中的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避开xu1n嚣,抛开烦恼,独自享受温馨的书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犹如浩瀚无边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澎湃。我仿佛是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欣赏着变hu4n奇异的风景,感受着人生的乐趣。
温馨( ) 澎湃( ) xu1n_______嚣 变hu4n________
【辩论台】
(2)小文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正方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汉语魅力无穷。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膨胀,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①汉语中有些同音词、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②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A.正方辩词的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B.反方辩词中的第________句(只填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表演厅】
(3)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因为从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探究宫】
(4)小方搜集到下面一个有意思的图表,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究。他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记忆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创新能力对事业成就的重要性也发表了一点看法,你说:“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轻松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m6ng( )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ch6ng( )ch8(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6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10多年,在北京度过4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11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y!( )n!(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y0n(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q!ng(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ch$u( )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东方学者,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对于中印文化关系的研究很有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选集》《万泉集》及个人回忆录《留德十年》。
1.给下列拼音填上汉字。
m6ng
( )动 ch6ng ch8( )( ) y! n!( )( )平沙无y0n( ) 一碧数q!ng( ) ch$u( )怅
2.月亮只有一个,为什么作者却说“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故乡望月,为什么从不与山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故乡的月亮时,是用什么来陪衬的?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这样的意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都是在哪里看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月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近耄耋的作者,所住之地是燕园胜地,其景色如何?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ch$u( )怅,有留恋,有惋惜”,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渴盼有一日能再回故里。若作者真的回到了久别多年的故乡时,会有怎样的情感?与鲁迅的《故乡》比起来,其抒发的情感会有怎样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2010届初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