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感动
铃 兰
①距离5月12日已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③车刚驶出厂门,我就惊呆了:路上的水泥砖块抛洒了一地,国营大厂的围墙塌了有一半。我的心揪紧了!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才稍微镇定了许多。幼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已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10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成都108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看到CCTV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的水泥块映入眼帘时我竟哭出了声,教学楼的倒塌是这次地震里受灾最严重的。温总理摸黑从瓦砾堆中拎起一个孩子的书包和一只鞋子时,我分明看到他老人家眼里泪花四溢啊!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声。我们感动那个被消防队员从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100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1.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4.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共和国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答:
5.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远”一词的? 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
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水井与符号文化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损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并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并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并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本文引经据典,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
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水井伴随岁月的积淀,其功能意义远远不如文化意义。
B.水井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C.水井因它的文学性而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
D.水井文化符号涉及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3、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4分)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轻松练习30分测试卷(初三·上) 题型:048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①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们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它们像是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②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一句话。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要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③谈起读书,人们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于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可享受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吗?④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地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⑤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⑥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囹圄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⑦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会含糊的。⑧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方法,有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⑨《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是日月,鲁迅风节照千秋!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1.第②节“无诗转为读书忙”与本节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______ (2分)
2.第④节引鲁迅的话,意思是(2分)
[ ]
A.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只是使其思想越来越顽固,一直到死。
B.读书人一旦成“书橱”,思想感情就会变得冷漠坚硬,最终被社会淘汰。
C.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就逐渐变成脱离社会人生的自我满足。
D.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就逐渐由浓厚到浅薄,直至完全消失。
3.作者引鲁迅、黄道周的例子,他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哪句话?___(2分)
4.把下列四句话还原到第⑧节的甲乙丙丁处:(4分)
①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这部活书。( )
②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
③“只要比较一下,许多事便明白了。”( )
④做到知己知彼。( )
5.读全文,似乎⑤⑥⑦⑨与其他几小节的意思不一致,你的看法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不超过3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①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们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它们像是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②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一句话。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要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③谈起读书,人们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于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可享受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吗?④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地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⑤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⑥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囹圄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⑦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会含糊的。⑧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方法,有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⑨《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是日月,鲁迅风节照千秋!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1)
第②节“无诗转为读书忙”与本节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______(2)
第④节引鲁迅的话,意思是[ ]
A
.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只是使其思想越来越顽固,一直到死。B
.读书人一旦成“书橱”,思想感情就会变得冷漠坚硬,最终被社会淘汰。C
.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就逐渐变成脱离社会人生的自我满足。D
.读书人一旦成“书橱”,他的趣味就逐渐由浓厚到浅薄,直至完全消失。(3)
作者引鲁迅、黄道周的例子,他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哪句话?___(4)
把下列四句话还原到第⑧节的甲乙丙丁处:①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这部活书。(
)②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③“只要比较一下,许多事便明白了。”(
)④做到知己知彼。(
)(5)
读全文,似乎⑤⑥⑦⑨与其他几小节的意思不一致,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概括本文的主旨,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