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他叫你们不要动。
B、张华叫狗咬了。
C、公司领导在这件事上很被动。
D、他的行动给了敌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竞赛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他叫你们不要动。
B、张华叫狗咬了。
C、公司领导在这件事上很被动。
D、他的行动给了敌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山东济南长清区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①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一则笑话:一人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跟随,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商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才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不禁yǎ rán shī xiàoA就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随大流”。
③再看第二种有趣的心理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歌声,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  B 在作怪,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ài wū jí wū”就是这一心理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④第三种叫鲇鱼效应。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鱼群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池里的鱼都被带动得生机勃勃。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C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dà qì wǎn ché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是从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开始zhǎn lù tóu jiǎo,予以了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⑥第五种心理效应更有趣。为了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休息。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恢复,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老板想通过这一实验来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条件怎么改变,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  )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⑦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厂的女工们就是如此。所以对一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着做好某件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⑧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工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小题1】通读全文,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标题。(2分)
                                                                       
【小题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将下面相应的术语分别填入文中A、B、C三处的横线上。(只填序号,写到下面横线上)(3分)(①晕轮效应、②期望效应、③从众现象)
A.               B.                C.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②③⑤段,看拼音将相应的成语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①yǎ rán shī xiào                  ②ài wū jíwū                 
③dà  qì  wǎn  chéng                       ④zhǎn lù tóu jiǎo                  
【小题4】阅读第⑦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所以对一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着做好某件事。
【小题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效应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研究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B.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了“鲇鱼效应”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意义。
C.第⑥段结尾括号内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虽然……但是……”
D.在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学生予以了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①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一则笑话:一人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跟随,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商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才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不禁yǎ rán shī xiàoA就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随大流”。
③再看第二种有趣的心理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歌声,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  B 在作怪,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ài wū jí wū”就是这一心理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④第三种叫鲇鱼效应。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鱼群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池里的鱼都被带动得生机勃勃。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C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dà qì wǎn ché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是从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开始zhǎn lù tóu jiǎo,予以了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⑥第五种心理效应更有趣。为了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休息。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恢复,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老板想通过这一实验来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条件怎么改变,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  )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⑦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厂的女工们就是如此。所以对一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着做好某件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⑧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工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小题1:通读全文,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标题。(2分)
                                                                       
小题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将下面相应的术语分别填入文中A、B、C三处的横线上。(只填序号,写到下面横线上)(3分)(①晕轮效应、②期望效应、③从众现象)
A.               B.                C.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②③⑤段,看拼音将相应的成语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①yǎ rán shī xiào                  ②ài wū jíwū                 
③dà  qì  wǎn  chéng                       ④zhǎn lù tóu jiǎo                  
小题4:阅读第⑦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所以对一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着做好某件事。
小题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效应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研究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B.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了“鲇鱼效应”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意义。
C.第⑥段结尾括号内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虽然……但是……”
D.在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学生予以了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爱的谎言
刘燕敏
  ⑴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出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⑵“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⑶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⑷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⑸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突然想起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的情景,便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边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⑹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沮丧的脸也一下子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人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⑺第二天去上学,他比平时要早得多。
  ⑻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在差生的行列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些危险。”
  ⑼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学校,此时他发现儿子在等她。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⑽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这所大学。
  ⑾他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怀里,突然转身跑进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1、阅读全文回答,母亲为什么多次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儿子上幼儿园时,全班只有他表现最差,母亲难过得差点流出泪来。
B、儿子上小学时,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二名,被老师怀疑智力上有问题,母亲伤心极了
C、第三次开家长会,儿子的名字始终没被老师叫到,是因为儿子学习进步了,他已不属于差生的行列。
D、文中的儿子是一位很懂事很聪明的孩子,所以他最后轻松地考上了清华大学。
3、第(6)段划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生动地表现了儿子______________的心理。
4、本文所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时,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请生动地描述出来。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小题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清凉阴凉B.清凉冰凉阴凉
C.清凉阴凉凄凉D.凄凉冰凉清凉
小题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小题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1)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小题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小题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小题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8分)

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

(1)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小题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小题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小题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小题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省彭泽县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小题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小题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小题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小题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