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句中“而”的用法。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表顺承 
B、表并列 
C、表转折 
D、表修饰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安徽省桐城市黄冈初中九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15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①不宜自菲薄(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耕于南阳(       )
④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     )
⑤以彰其(      )
【小题2】翻译下句子。(4 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小题4】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省桐城市九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15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①不宜自菲薄(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耕于南阳(       )

④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     )

⑤以彰其(      )

2.翻译下句子。(4 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4.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出师表     (15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①不宜自菲薄(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耕于南阳(       )
④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     )
⑤以彰其(      )
小题2:翻译下句子。(4 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小题4: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①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假若当初就如此,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②古今中外均有一条社会规律:富贵不过三代。看来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由此看来,“自古纨绔无伟男”,此说信矣!

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磨难”是上帝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④磨难是试金石!磨难是试风标!它可以使人变得卑微甚至瘫痪,也可以使人变得坚强,变得高大;它可以使人性蜕变为兽性,也可以将凡人升华为神圣。在人生的金字塔顶,摆满了成功的金牌和荣誉的花环,但它的塔身和台阶却是由一块块称为“磨难”的基石铺就。只有踏着这些“磨难基石”才能达到胜利的顶峰、辉煌的顶点……

⑤关于磨难,司马迁体悟最深。他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⑥所以,我们不能不由衷地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

⑦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⑧“阳光总在风雨后”,“吹进黄沙始见金”。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绝不!因为我们是“大写的人”!

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5.第⑥⑦段能否互换?为什么?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大写的人”的含义?

7.“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你也曾经历过磨难吗?你是怎样应对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论语》六则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子贵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④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⑤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

⑤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________;表转接:________。

2.文中的第①段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________。

5.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

C.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其中画线部分可译为

[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时,人人都敬慕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更不可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他。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卫灵公》)

1.从选文中摘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段,写了哪些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用现代汉语表达,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语(   ) 不亦乎(   )  不(   ) 
     三(   ) (   )             (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_____
 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4.原文填空:
     ⑴ 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⑵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子曰:“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
     ⑸敏而好学(             )
     ⑹学而不厌(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             )
9.指出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学而不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⑵以谓之“文”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给加点字注音。

说(       )    省(     )    殆(       )      知(         )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

4、阐明“学”和“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5、文中谈到哪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试举两例。

                                                                                

                                                                                 

6、文中涉及谈学习的成语有很多(如:温故知新),请你再搜集一些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两个或两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形                  劳______________
妻子不觌                         妻子____________
未尝不与书俱                  未尝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何陋
B、渔人甚异
C、能以径寸
D、乃引客就观
4.阅读甲文填空: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5.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_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______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来表达。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