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那边/是/海吗? B.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C.在/山的那边,/是海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初二语文) 题型:01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 北师大(新课标) 北师大(新课标) 题型:01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远上/寒山/石径斜
B.更在/斜阳外
C.小桥流水/人家
D.岁岁/重阳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章赏析:这是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1.解释词语。
(1)归去( ) (2)琼楼( ) (3)照无眠( )
(4)绮户( ) (5)何事( ) (6)但愿人长久( )
2.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知天上宫阙 城阙辅三秦 宫阙万间
B.今夕是何年 年且九十 庆历四年春
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4.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不全对的一项是
[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偶)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代)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拟人,设问)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排比)
5.这首词的上阙写诗人“欢饮”时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的追求,下阙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巴山/楚水/凄凉地 |
B.二十三年/弃置身 |
C.苔痕/上阶绿 |
D.何/陋之有 |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七律 长征》这首诗,完成问题。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苔痕/上/阶绿。
D.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表现得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
B.颈联两句虽然只写江之险、桥之险,没有从正面描绘红军是如何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所当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C.尾联中的“更喜”不仅揭示出与前面两联的内在联系,与首联的“不怕”相呼应,使全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而且表现了红军的乐观开朗的精神。
D.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写出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并分析这句诗在全诗中起哪些作用。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中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