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童趣》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过渡作用
B、总领全文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问答题

       《童趣》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回忆文言文《童趣》,完成8—13题。(17分)

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题0.5分)

(1)项为之强                   (2)鹤云端                    

(3)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4)喷以烟。(         )

(5)数十,驱之别院。(        )           (6)虫蚊为兽。(         )    

9.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2分)

 (1)              :                                                   

 (2)              :                                                    

10.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11.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1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回忆文言文《童趣》,完成8—13题。(17分)

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题0.5分)

(1)项为之强                   (2)鹤云端                    

(3)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4)喷以烟。(         )

(5)数十,驱之别院。(        )           (6)虫蚊为兽。(         )    

9.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2分)

 (1)              :                                                   

 (2)              :                                                    

10.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11.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1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
1.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敬畏红字
(4)____________
2.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
1.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敬畏红字(4)____________
2.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回忆文言文《童趣》,完成15—21题。(18分)

15.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强                   (2)鹤云端                    

16.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2分)

                                                                   

                                                                      

17.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18.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2分)

                                                                     

19. 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0.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21.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童趣》,回答13-17题:(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童趣》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2分)

14、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3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凹者为壑(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文章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字里行间的启蒙之恩
余彧
  ①断断续续地写了二十几年公文,间或练习着写一些散文和小说,能让我从兴趣开始,到如今仍在这美妙的字里行间刻苦求索而乐此不疲,儿时得到的启蒙该是多么的珍贵啊!
  ②升入小学五年级,精于语文教学的桂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实在难以想象,老师当年究竟是怎样走进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让我们逐渐地从课本的字里行间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感。虽然有些似懂非懂,却已经在朦朦胧胧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③老师讲新课文,首先要求大家默读课文,依靠字典认识生字和生词,然后让同学们至少朗读三遍。刚开始不得要领,面面相觑地不知所措,慢慢地,我们读得越来越带劲儿、越顺畅,也被课文叙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也和当年的心英雄雨来那样熟记于心。《狗又咬起来了》《学徒活回忆》《金色的鱼钩》等课文,至今还有那么深刻的印象,是老师引导我们用心地阅读,又出神入化地把一篇篇脍炙人口而又意义深刻的课文解析得那样详尽,启动了我们稚嫩的求知欲望。     
  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学习语文,要从写好每一个字、弄懂每一个词为起点,一步一步地练好基本功……”     
  ⑤桂老师教作文更有独到之处。老师亲笔以彩云字体书写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个大字,张贴在教室,还建立了图书角。伴随着班里升温的读书热潮,我们小小的年纪顿感文字的神奇,对作文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能用自己的笔描绘美好的童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写在作文里的这句话,竟然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评语的大意是:“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把作文写得真实生动……”老师千方百计地给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像《记一次劳动》《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我的同学×××》等作文,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到工厂劳动,到军营和解放军战士联欢,以及宣讲班里好人好事主题班会以后完成的,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也承载着老师忘我的耕耘。     
  ⑥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年逾七旬的老师依然如当年那样地诲人不倦。前不久,化还勉励我:“做人要像汉字那样方方正正,只求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收获……”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说不尽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是啊!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摘自《今晚报》2008年9月10日)
1、儿时受到的启蒙,给“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我”“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八年多的学习经历中,你也一定遇到了让你难以忘怀的恩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她)对你人生的启迪。(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

阅读原文(4) - (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1)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3)敬畏红字(4) ____________

(2)

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

(3)

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4)

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5)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