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重新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正确的顺序是 ①五彩缤纷,尽显美丽的风姿 ②(人们)只要办完事情,就旋风一样钻进汽车如钻进甲虫的肚子 ③大街小巷,甲虫密密麻麻 ④甲虫心急火燎地奔驰而去 ⑤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奶为可口可乐 ⑥整个纽约是一个快速奔驰的甲虫的世界 ⑦以轮为脚 ⑧甲虫以铁为甲 A、②④⑥⑦⑧⑤③① B、②⑥④⑧⑦⑤③① C、②④⑥⑧⑦⑤③① D、④②⑥⑧⑦⑤③①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 身 契(台湾)庄子明
①阿李一夜睡不成眠,大清早穿上“描笼大家乐”[1],带着昨天接到的通知宣誓入籍的电讯,跻进一辆公共汽车,匆匆赶到司法大厦207室报到。
②接待处的女秘书递给阿李一枚13号牌子,叫他在走廊等候;如同求医的病患者,挂号就诊的情景。
③阿李坐在走廊里一条硬板板的长凳上,向身边左右的陌生人点点头,彼此心照不宣。
④他静坐沉思,感触人生难满百岁,如今已是活过大半数,还得重新做人,真是不甘心!一时情绪冲动,几乎要站起折回家去。可是耳朵里却响起了老妻三番五次的劳叨:“老顽固啊,环境变迁啦;再不看风扯帆,抓住机会改换身份,日后只有一条路好走——你当和尚,我做尼姑……”
⑤连带想到靠打工过日子,不是根本生计;许多年来筹措[2]经营一间小店铺,还有孩子们考大学和就业……一大堆现实问题,入籍是唯一的答案。
⑥他轻轻叹息一声,还是坐在长凳上。
⑦“13号!”女秘书把阿李唤进207室。
⑧“李先生,我特地替你安排拍照留念,服务费150比索[3]。”
⑨“喔,喔……”阿李识趣地奉上过关钱,女秘书绽开笑脸带他进入办公室。
⑩一个外貌严肃的检察官临誓,指示阿李面对国旗,举起右手,宣读誓词:“余谨以至诚,宣誓入籍,决心效忠……”蓦地里,镁光灯耀眼,“咔嚓”一声,有相为据,人证物证,算是重新做人了。
检察官颁给阿李一张证书,握手道贺:“恭喜,你现在是一个菲律宾公民了。”
阿李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映出抗日期间,小学毕业庆典的一幕——他从校长手中接过文凭,代表全班同学演讲,“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效法岳飞,精忠报国,我要……”
阿李走出司法部大厦,头上仍是蓝天白云;太阳依然热烘烘;大都市的污浊空气如常。他再把白纸黑字的证书认真一读,这才相信确是改变身份了。
他在街上唤住一辆的士;坐在车厢里,司机排过头送来搭讪:“卡帛赐[4],中牛时分了,要去王彬街[5]莱馆吗?
嘿!好家伙,眼光那样锐利!阿李想要拿出入籍证书给司机看,一转念:“算了吧,你就是烧成灰还是黄色的……”
注:[1]菲律宾礼服。[2]设法筹集(经费)。[3]菲币,约合2O美元。[4]老板(西班牙语),菲人对华侨常用的称呼。[5]中国城。
(1)联系后文,“阿李一夜睡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⑤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使阿李人菲国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看,第段属于___________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李人籍后,生活环境“依然”“如常”,司机依旧称他“卡帛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你就是烧成灰还是黄色的”有什么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身契”在文中指什么?作者将它比喻为卖身契表现了外籍华侨的什么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阿李形象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哪两项是不正确的?
[ ]
A.小商人,经营着一间小店铺。
B.年过半百的老华侨。
C.靠打工过日子,生活桔据。
D.不失为一个爱国的人。
(9)联系阿李在菲国的遭遇,请给现在那些做着去国外发财美梦,以“偷渡”的方式出境的人写一句劝告性的话。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鼎尖助学系列同步练习·语文(八年级 上册) 题型:048
课外阅读
镜子小史叶永烈
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梳梳头,整整衣服,系好红领巾。
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我国自古便有这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吹,“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不久,人们便发明了青铜镜。
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运往日本、朝鲜等国呢。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青铜镜。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木兰辞》里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所说的“镜”,也是指青铜镜。在唐朝,那时的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啊,磨镜啊”的工匠,专门用磨石替人家磨青铜镜。……
现在,人们所用的镜子,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的玻璃镜。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制造镜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
然而,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了,要整整花一个多月的工夫,才能做出来。况且,水银又有毒,镜面也不算太亮。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利比喜接着发现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你现在用的镜子。
玻璃镜上的这层银,不是靠电镀上去的。而是利用一个特殊而有趣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镀上去的。“银镜反应”很有意思:如果你在试管里倒进一些硝酸银溶液,再加些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最后倒点葡萄糖或者甲醛溶液。这时,你会看见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先清澈透明的玻璃试管,忽然变得银光闪闪了。
原来,这是一场化学反应,葡萄糖和甲醛都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本领,能够把硝酸银里的银还原变成金属银,析出附在玻璃壁上。
在镜子工厂里,就是利用这个“银镜反应”来制造镜子。可是,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刚刚开始用“银镜反应”制造镜子时,却费了好大的劲哪!因为那时制造的镜子,简直像花鹿皮似的;玻璃上银层不均匀,东一块,西一块,有的地方有银,有的地方却一点儿也没有,镜子不能很好地照出人的脸。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那时,这是镜子制造业中的一项秘密。现在,早成了公开的秘密了——关键在于制镜的玻璃是不是洗得干净。如果在玻璃上有一点油污,银子就镀不上去,或者镀得不牢固。现在,在镜子工厂里,人们总是用热的浓硫酸、重铬酸钾溶液仔细地冲洗玻璃,然后又用蒸馏水、酒精三番五次地冲洗,直到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才拿去镀银。
用来做镜子的玻璃,还必须非常平滑。镜面不平,你对着它一照,哈哈,脸歪歪扭扭的,一幅怪模样。
为了使镜子耐用,通常在镀银之后,还在后面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变得更加不易剥落了。……
科学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镜子的历史也在写着崭新的一页。我热爱镜子,我赞美镜子,因为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
(1)本文解说镜子的“小史”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四段多处引用古代诗文,摘抄下来。想一想,这些引用与镜子的“小史”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什么地方诞生的?我们今天所用的镀银玻璃镜是什么时候由谁制造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镜子的历史,文中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请你就下列打乱了次序的内容进行合理排列。
a.玻璃镜子制成。b.镀银的玻璃镜问世。c.中国发明了青铜镜。d.以水面作镜子。
正确的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提示:
《抓得太晚》这是一篇时事短评,文章紧紧围绕滇池污染的严重问题展开论述,并指出其症结所在。论点包含在文章中,即治理不要等到“非治不可”的地步才去做。
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播发一条新闻:云南省和昆明市准备筹集32亿元,彻底治理滇池的污染问题。看来,云南对于滇池的污染问题真是高度重视了。
可是32亿对于云南这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省份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我真担心这32亿都从哪里弄得到。如果钱筹不来,治理滇池也是一句空话。
北京市的财政收入1996年为16亿,相当于北京市两年的财政收入都扔进了滇池里,在下的意思不是不治污染,可是若都这个治法,还不得把国库里的银子都弄个精光吗?
滇池的污染并不是像海上的油轮相撞或者触礁,是突发性造成的一时污染,而是有个较长的过程。不理解的是,我们早干啥了?如果滇池稍有污染,或污染并不严重时,花上几百万、几千万不就治理了?为什么非等到鱼死、虾亡、水臭,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才“下大决心,进行彻底根治”呢?
我们有很多事情都是到了“非抓不可”时才抓,否则便视而不见。社会治安每隔个三五年歹徒太猖狂了,便来一次“严打”,弄得歹徒都有了侥幸心理,怨自己“撞在了枪口”、“自认倒霉”,使法律的严肃性也受到了亵渎。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可是也分“战役”打,问题多了,集中各部门、全社会的力量搞一次“突击”大行动,一下子结扎多少例。
拆坟扒庙,弄得一个市、甚至半个省都满山一片“水泥色”,老百姓财产受损失,山林植被也受到了大面积破坏。为什么不在建第一座坟、修第一座庙时就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呢?
就像滇池的污染,它决不是一两家企业一不留神一下子就给污染了。如果当初把第一个污染源制止住,就不用有后来无数家企业对滇池的全面污染,就不用今天花32亿的巨大投入。这笔钱花得实在冤枉,就像自己给自己拉口子,自己再去花高价买刀伤药。
(1)《环境保护法》本身并不能保护环境,可是我们的国情也有另外的一面,这便是听上边的,听大官的话,只要各级政府真抓、真管、真干的事儿没有行不通的。
(2)可是人们总是以种种借口拖着不办,非等到“非抓不可”时才干,这难度岂不更大了?
(3)只要是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谋利的好事,政府下决心干,便能一呼百应。
(4)当然了,什么时候治理滇池的污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还有长江、黄河、珠江,都有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如果也等到“非治不可”的地步,恐怕12亿人不穿裤子、不吃饭省下的钱来治污染也不够了。那时再说“彻底根治”说得多么坚决彻底、雄心勃勃也都晚了。
1.第4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2.第8段中“这笔钱花得实在……高价买刀伤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3.文中标有(1)(2)(3)(4)序号的段落是无序的,按照逻辑顺序,其正确的排列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文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用加粗在原文上标明有叙述性的语句。
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与该段哪些语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篇时事短评,论点包含在文章中,即治理不要等到“非治不可”的地步才去做,因为文章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紧紧围绕滇池污染的严重问题展开论述,请指出其症结所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