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的一篇文章。文章共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例子。
B.《干将莫邪》选自干宝的《世说新语》。这个故事讲了干将子赤为父报仇的过程,情节曲折而富有神话色彩。
C.《劳山道士》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王生的遭遇告诫人们要想学知识,必须要能吃苦。
D.《观刈麦》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的一篇文章。文章共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例子。
B.《干将莫邪》选自干宝的《世说新语》。这个故事讲了干将子赤为父报仇的过程,情节曲折而富有神话色彩。
C.《劳山道士》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王生的遭遇告诫人们要想学知识,必须要能吃苦。
D.《观刈麦》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市九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小题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西柳州市九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小题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2.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3.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小题2: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小题3: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小题2】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小题3】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