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可用四个字概括:问-救-打-走;《范进中举》中范进生活在一个崇尚科举,趋炎附势的社会环境中。

A、正确
B、错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08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也可视为词题)说明作词的由来,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里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  )

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  )

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明确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豪爽旷达之情。结尾自慰,亦有勉弟之意。

(  )

④《天净沙·秋思》的第一句,“枯”、“老”、“昏”三个词,在字义上、在情调上,在色彩上,是谐调一致的,都给人以一种朦胧、渺茫,暗淡的感觉。这句侧重“昏鸦”,鸦已归巢,明确地表示出游子也要回家了。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08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分别用T、F表示。

  A.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一篇借题发挥的文章,作者借用具体的故事、生动的形象,抨击封建道德礼教和封建复古主义。

(  )

  B.《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结尾是个独词段——“活该。”这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有谴责否定之意,又有嘲笑讽刺的味道。一方面承接上文,是对建造镇压之塔的法海的嘲笑与批判;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结尾,自成一节,有力的总结全文,表达了人民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法海受到历史惩罚的极度快意;同时,也是对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势力的警告。

(  )

  C.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或说是议论性的散文,它强调艺术的感染力而不要求理论的说服力。《论雷峰塔的倒掉》就是一篇这样的杂文。

(  )

  D.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吃蟹”一节应属于说明文字。但这说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表现了对法海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强烈的憎恨和谴责,是对他的可悲下场的极大讽刺,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E.本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作者利用雷峰塔倒掉一事,评介了“白蛇传”的故事,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强烈愿望,有力地揭示了作为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象征的雷峰塔必然倒掉的真理。

(  )

  F.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写总结是要从回顾中得出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以利于下一步的行动。总结的内容包括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 初三(六册) 题型:048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分别用T、F表示。

A.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一篇借题发挥的文章,作者借用具体的故事、生动的形象,抨击封建道德礼教和封建复古主义。

(  )

B.《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结尾是个独词段——“活该。”这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有谴责否定之意,又有嘲笑讽刺的味道。一方面承接上文,是对建造镇压之塔的法海的嘲笑与批判;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结尾,自成一节,有力的总结全文,表达了人民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法海受到历史惩罚的极度快意;同时,也是对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势力的警告。

(  )

C.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或说是议论性的散文,它强调艺术的感染力而不要求理论的说服力。《论雷峰塔的倒掉》就是一篇这样的杂文。

(  )

D.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吃蟹”一节应属于说明文字。但这说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表现了对法海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强烈的憎恨和谴责,是对他的可悲下场的极大讽刺,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E.本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作者利用雷峰塔倒掉一事,评介了“白蛇传”的故事,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强烈愿望,有力地揭示了作为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象征的雷峰塔必然倒掉的真理。

(  )

F.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写总结是要从回顾中得出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以利于下一步的行动。总结的内容包括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仔细阅读选文,请你把能够概括这段文字中心内容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2.认真阅读选文,找出作者说明“晕”和“华”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把你的发现写到下面指定位置上。

相同点:                                              

不同点: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只要读得仔细一点,你在文中就可以找出另外的天气谚语;或许,你在课外还收集到一些天气谚语。请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以及你在课外收集到的天气谚语,在下面写出两三条。

4.读过这段选文,你掌握了许多判断天气发展趋势的知识。夏季黄昏,一场雷阵雨过后,你开始观察当时的天气现象。假如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了彩虹、晚霞、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请你说一说,天气趋势将如何发展。

5.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现在听天气预报很方便,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看云识天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12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

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粗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9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7.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4分)

                                                                                   

8.请简要概括选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4分)

                                                                                    

9.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3分)

                                                                                      

10.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1.结合课内外古诗词积累,写出与物候现象有关的两句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