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走近名著。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他是一个小庄园主的儿子,从小就喜欢旅游。他旅游过“小人国”和“大人国”,经历一番历险,最后终于回到了英国。他的名字是格列佛,这部作品的名称是《格列佛游记》。

A、正确
B、错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救世和自救

周国平

①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②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平庸化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其中又有区别。据我观察,可分为两大类。

③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不论愤怒还是忧虑,救世是共同的立场,所以我把两者归作一个类别。

④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救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属于这一类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真正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这样的人看来,末世论或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

⑤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能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叠。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无论是标榜为“新国学”的复古主张,还是以“后现代”名义装饰现状的学术拼贴,事实上都没有提出切实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个人的一种功利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为自救的立场作一辩护,尽管真正的自救者是不需要任何理论上的辩护的。

⑥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淹没。

⑦一个人是否天才,能否创造出精神杰作,这是无把握的,其实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失去与人类精神这个永恒源泉的联系,如果这样,他就一定会怀有与罗曼·罗兰同样的信念:“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在任何世道下悲观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也决不会中断,而他的看来似乎孤独的精神旅程便属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1.根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的三种表现。

2.根据③④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类型

表现

立场

宗教或道德型的人

愤怒

忧虑

个人化的知识分子

自救

3.根据第⑤段的内容,用文中的三个阐语概括出“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的通病。

4.本文通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写法,试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

5.第⑦段中作者引用罗曼·罗兰话的目的是什么?

6.请举出一个古今中外名人“自救”的事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嗖”地一翅飞起,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想是二郎变了等我哩!”急转身,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地啄一嘴。那大圣就蹿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作一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二郎见他变得低贱,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礲踵。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至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知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扑地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着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原。正着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甚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甚么齐天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小题1:选段节选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2分)
小题2:作者对“二圣斗变”的描写有几个层次?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4分)
小题3:孙悟空神通广大,可在变为土地庙时却因尾巴“不好收拾”,只得竖在后面作一旗杆。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救世和自救
周国平
  ①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②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平庸化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其中又有区别。据我观察,可分为两大类。
  ③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不论愤怒还是忧虑,救世是共同的立场,所以我把两者归作一个类别。
  ④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救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属于这一类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真正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这样的人看来,末世论或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
  ⑤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能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叠。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无论是标榜为“新国学”的复古主张,还是以“后现代”名义装饰现状的学术拼贴,事实上都没有提出切实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个人的一种功利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为自救的立场作一辩护,尽管真正的自救者是不需要任何理论上的辩护的。
  ⑥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淹没。
  ⑦一个人是否天才,能否创造出精神杰作,这是无把握的,其实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失去与人类精神这个永恒源泉的联系,如果这样,他就一定会怀有与罗曼·罗兰同样的信念:“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在任何世道下悲观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也决不会中断,而他的看来似乎孤独的精神旅程便属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1.根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的三种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③④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类型
表现立场
宗教或道德型的人
愤怒忧虑个人化的知识分子自救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⑤段的内容,用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出“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的通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写法,试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作者引用罗曼·罗兰话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举出一个古今中外名人“自救”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更隐含着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6.全文采用         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7.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丽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近年来,日本新历史教唐突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迹,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政治整容”的含义。

“政治整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