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中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B.颔联以花喻人,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感受。
C.颈联感叹烽火不断,亲人音讯隔绝时的苦闷心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尾联既有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又有对自己白发满头的深深感伤。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读杜甫《春望》后完成后面练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根据该诗填空。
①首联两句描写了城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
②颈联两句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与“烽火连三月”一句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孤帆一片日边来
B.白发三千丈
C.感时花溅泪
D.身世浮沉雨打萍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连花鸟都恨别惊心,为离愁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B.“感时”“恨别”表现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困思家之情具体可感。
C.表现了诗人为花鸟的不幸遭遇而万分悲痛、忧伤的心情。
D.以乐景写哀,花鸟本是写春之物,诗人却对花落泪,见鸟惊心,足以体现诗人内心的忧烦与苦痛。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题型:04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春望》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题型:013
对《春望》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13
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