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作家、作品、国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中国)——《中国新文学大系》
B、《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澳大利亚)——《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普希金诗集》
D、《真正的英雄》——里根(美国)——《世界名人演说经典》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下面作家、作品、国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中国)——《中国新文学大系》
B、《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澳大利亚)——《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普希金诗集》
D、《真正的英雄》——里根(美国)——《世界名人演说经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15分)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乐曲。
  黑暗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
  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
  没有回音。
  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特交谈的念头。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演奏”小提琴。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发觉沙尼克的“演奏”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起拉起了科莱利的乐章。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他们一直拉着这个音符,可能比科莱利期望的要长一些;沙尼克和小提琴家都不愿意结束今晚的二重奏。
  以后的每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都会一齐演奏科莱利的这段乐章,他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闭起眼睛享受着他们的二重奏;音乐让他们忘记了这是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晚上,一群纳粹士兵冲进了沙尼克的囚室。凡是被他们念到号码的囚犯,生命都将走到尽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整间囚室。
  当最后一个号码念完,坐在床沿的沙尼克突然紧张起来。他记得,最后一个念出的号码正是马斯特的号码!果然,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天啊!沙尼克的喉头里发出一丝呻吟,这难得的知音,这上帝赐给我的礼物今晚就要消失了吗?
  突然,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站到了还未下床的马斯特身边,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动作。“留下吧,”沙尼克轻声对马斯特说,“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马斯特睁大眼睛,摇摇头,正要说什么,沙尼克已经走到了纳粹士兵的面前,缓缓地走出了囚室,走进了黑夜……
  不久,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小提琴家马斯特幸存了下来。
  和平的日子里,马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琴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他用琴弦上跳荡的音符讲述着希望、爱和春天,讲述着孩子,讲述着和睦的家庭,讲述着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马斯特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目:在骤然昏暗下来的舞台灯光里,他轻轻放下手里的小提琴,慢慢闭上双眼,两臂悬空,激情地“演奏”那段早已渗入他灵魂的科莱利的乐章。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他留下来了,此刻他相信,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难友和兄弟沙尼克,正在天堂聆听着他无声的“演奏”……
  (选自《意林》,有删改)
【注释】  
  ①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加利西亚奥斯维辛附近,主要关押波兰和德国的犹太人,是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在该集中营内约有400万人惨遭杀戮。
  ②舒曼(1810—1856),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
  ③科莱利(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小题1】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横线中补全故事情节。(2分)
开端:集中营残酷的生活令人窒息,沙尼克借“拉琴”排遣苦闷。
发展:沙尼克狱中偶遇小提琴家马斯特,二人激情“合奏”,成为知音。
高潮:                                                                                    
结局:马斯特幸存后,进行世界巡演,每场音乐会都会“演奏”科莱利的乐章
【小题2】选文中的哪些内容能够印证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小提琴演奏家?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4分)
                                                                                         
                                                                                         
【小题3】自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5分)
(1)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2)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_________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_________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请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文意完整。
2.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第⑥段中“永恒的书”,“永恒”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第⑦段中,“相当的出入”指_________。
4.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费尔巴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终于猜中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呀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谜语,而且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被迫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认识自己之难。
       ⑤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⑥“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⑦“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
       ⑧“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叉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好好把握。
       ⑨“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的海阔天空。
       ⑩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这篇文章引出话题后,接着引用古希腊传说,论述了                                              ;然后通过祖先创
     造的“人”字论述了                                                      
3.作者对“人”字的解读耐人寻味,下面哪一则材料对第⑦段的论证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清代的戴震,幼时勤奋读书,虚心求教,深入钻研,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C.鲁迅先生,既有崇高的品格,又有渊博的学识。他运用自己的作品,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生活的向往…… 
     D.南宋的文天祥,被俘于元军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
     答:选                   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终于猜中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呀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谜语,而且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被迫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认识自己之难。

⑤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⑥“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⑦“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 “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

⑧“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叉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好好把握。

⑨“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的海阔天空。

⑩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这篇文章引出话题后,接着引用古希腊传说,论述了                          ;然后通过祖先创造的“人”字论述了                                         。

3.作者对“人”字的解读耐人寻味,下面哪一则材料对第⑦段的论证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清代的戴震,幼时勤奋读书,虚心求教,深入钻研,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C.鲁迅先生,既有崇高的品格,又有渊博的学识。他运用自己的作品,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生活的向往……

    D.南宋的文天祥,被俘于元军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

答:选            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15分)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乐曲。
  黑暗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
  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
  没有回音。
  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特交谈的念头。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演奏”小提琴。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发觉沙尼克的“演奏”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起拉起了科莱利的乐章。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他们一直拉着这个音符,可能比科莱利期望的要长一些;沙尼克和小提琴家都不愿意结束今晚的二重奏。
  以后的每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都会一齐演奏科莱利的这段乐章,他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闭起眼睛享受着他们的二重奏;音乐让他们忘记了这是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晚上,一群纳粹士兵冲进了沙尼克的囚室。凡是被他们念到号码的囚犯,生命都将走到尽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整间囚室。
  当最后一个号码念完,坐在床沿的沙尼克突然紧张起来。他记得,最后一个念出的号码正是马斯特的号码!果然,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天啊!沙尼克的喉头里发出一丝呻吟,这难得的知音,这上帝赐给我的礼物今晚就要消失了吗?
  突然,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站到了还未下床的马斯特身边,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动作。“留下吧,”沙尼克轻声对马斯特说,“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马斯特睁大眼睛,摇摇头,正要说什么,沙尼克已经走到了纳粹士兵的面前,缓缓地走出了囚室,走进了黑夜……
  不久,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小提琴家马斯特幸存了下来。
  和平的日子里,马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琴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他用琴弦上跳荡的音符讲述着希望、爱和春天,讲述着孩子,讲述着和睦的家庭,讲述着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马斯特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目:在骤然昏暗下来的舞台灯光里,他轻轻放下手里的小提琴,慢慢闭上双眼,两臂悬空,激情地“演奏”那段早已渗入他灵魂的科莱利的乐章。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他留下来了,此刻他相信,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难友和兄弟沙尼克,正在天堂聆听着他无声的“演奏”……
  (选自《意林》,有删改)
【注释】  
  ①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加利西亚奥斯维辛附近,主要关押波兰和德国的犹太人,是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在该集中营内约有400万人惨遭杀戮。
  ②舒曼(1810—1856),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
  ③科莱利(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小题1: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横线中补全故事情节。(2分)
开端:集中营残酷的生活令人窒息,沙尼克借“拉琴”排遣苦闷。
发展:沙尼克狱中偶遇小提琴家马斯特,二人激情“合奏”,成为知音。
高潮:                                                                                    
结局:马斯特幸存后,进行世界巡演,每场音乐会都会“演奏”科莱利的乐章
小题2:选文中的哪些内容能够印证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小提琴演奏家?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4分)
                                                                                         
                                                                                         
小题3:自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5分)
(1)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2)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昆山市2012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能占领多少知识领土

方承

  ①知识领土不按国家主权划分,而是依据知识创造的先占性和市场占领的范围来确定。知识创造的先占性被称为知识产权,占领的市场范围被称为知识领土。一个国家如果在知识方面没有创造,或在时间上落后,那么无论这个国家主权领土的面积多么辽阔,人口多么众多,也不能拥有知识领土。

  ②全球知识领土面积最大的,应该要属比尔·盖茨。这个美国人拥有的知识领土范围,超过了整个俄罗斯。不仅是因他的视窗覆盖了使用计算机的所有人类,还在于他有权要求所有国家的法官们作他的国防军

  ③知识领土既不能天赋,也不可能白送,而由脑力劳动创造。开拓出来后,就被创造者终生拥有,直到他过世,后入依然继承这部分领土。如果我们的大脑不创造知识,我们就无法拥有知识领土。如果我们仅满足于传播知识、讲授知识或宣传知识,也不会拥有任何知识领土。虽然这些也是劳动,但是这种劳动只会帮助知识领土的创造者巩固和维护其领土,我们仅能获得少量的传播费、讲授费和宣传费而已。

  ④如果大学不创造新思想,企业不发明新技术,实验室不申请新专利,工程师拿不出新成果,那我们就如同无家可归者:在人家的知识领土上漂流,捡人家发明吃剩的残羹冷炙充饥,用人家技术穿烂的旧衣御寒,套人家换代产品丢弃的烂鞋跛行。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法长期生存,因为人家的卧榻之侧,容不得我们安睡。

  ⑤我们伟大的祖先,如果不是在知识丛林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获得四大发明,如果没有先秦诸子百家在思想乐园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没有《孙子兵法》的神来之笔,没有《清明上河图》中的鬼墨神工,如果这一切都没有被创造,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脸面面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如果我们今世不创造知识、不贡献思想、不丰富文化,我们将忍看子孙后代在人家的知识领土上沦为无国籍人,忍痛让自己的后人在知识产权所代表的财富面前沦为无产者

  ⑥昨天,我们依靠开放取得成功;今天,我们要依靠创造,取得新的成功。如果我们头脑还清醒,理性还健全,如果我们还顾及子孙,那从现在起,就应将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最必要的条件、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

(选文有删改)

1.作者写作此文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知识领土”?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知识领土”?请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阐述。

3.选文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湖北省荆州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48

现代文阅读

正能量

  在我儿子查理11岁以前的照片里,很难找到他微笑的面孔,即使在他开心的时刻,小小年纪的查理也显得忧虑重重。我经常坐在他的床边,让他把担心的事情排列出来,以便我们能逐一化解,就像是图书馆里划掉丢失的书籍一样。比如,查理向我坦承:最让他内疚的是,在奶奶快要去世时,他盼望的只是她会在遗嘱里给他留下一笔钱。我告诉查理,他这样想并不说明他是个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这件事他总算是想开了。可后面他还有16个心结堵在心里。

  后来他上小学六年级了,本应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可他却经常被忧郁情绪控制着,每天都无精打采。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只是太担心以后的生活,因为生活很复杂。我听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一天,听完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假日音乐会后,我开车接他回家,在路上,我侧过脸,看到他两肩耷拉着,又是满面愁容的样子。我们的车要经过一家门前挂着占星家招牌的小店,我不知从这里路过多少次了,可是从来没在这里停过车,但现在我来了个急刹车。你想算算命吗?我问查理。

  ④5分钟后,查理走进一间挂着门帘、点着矿灯的屋子。我告诉查理,我会在外面等他。我们需要20分钟的时间。占星家说。她说她叫左拉。

  ⑤20分钟后,我儿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我把5块钱递到左拉的手上。回到车上,我又看了看坐在身旁的查理,现在的查理不但露出了笑容,而且还兴高采烈她说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儿子对我说,我将来会考上大学,毕业后还会找到一份棒极了的工作,会在电影里扮演角色,也许还会成为摇滚明星呢。我会挣到很多钱,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会住在一栋带有游泳池的房子里,我们会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会很长寿,我们全家人都会长寿。

  这位占星家给我儿子算到的肯定是上等的好命,她给我儿子算的未来完美而又顺畅,可能是任何人都梦想得到的。那一天对我来说也是完美的,我为查理花10块钱买的算命用品派上了用场——包括按照快餐店侍者左拉的建议买的一张描述未来的图片,还有一个邮购来的水晶球。

  也许有一天,查理会发现,他的生活不像左拉告诉他的那么美好——现在的查理已经30岁了,过的生活比左拉说的困难多一些,但也更有趣。但是那一天,我送给了儿子最好的礼物,那就是我花钱为他买来的一条正能量信息: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自《环球时报》,作者:[美国]乔伊斯·梅纳德,孙开元编译)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④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这5分钟内发生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中“也是”一词表意丰富,试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划线句子,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正能量”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九年级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小题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九年级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4.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