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① 同舍生皆绮绣:

A、同“披”,穿上
B、盖,遮覆
② 潭中鱼可百头:

A、答应
B、概数,左右
③ 而此地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

A、往,归向
B、正好,刚好
其欣悦,则又请焉:

A、可以
B、等,等到
A,B,B,B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划线的词语。
(1)俨然:__________
(2)要:_____________
(3)语:___________
(4)不足: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 “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无论魏晋                    
    (2)选贤能                    
    (3)屋舍俨然                            
 (4)是谓大同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甲文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                          的特点,他们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4、甲文中的句子“                        ,                         ”和乙文中的句子“                           ”与“                             ”都写出了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的情景。
5、判断句子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借代)
      B、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排比)
      C、男有分,女有归。(对偶)
      D、孔子云,何陋之有?(设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2. 解释文段中划线的词语。
 ①俨然:__________  ②要:______________ 
 ③语:____________  ④不足: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 “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敬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也——躲避
B.贤者能勿耳——丧失
C.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讨厌
D.所有甚于死者——憎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索扁鹊
B.二者不可兼 弗则生
C.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也 宫室之美
D.死亦我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避,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又为显著。
B.选文先用比喻论证,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C.接着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D.最后用“贤者能勿丧”强调了古代圣贤是极力推崇和赞赏“舍生取义”的。
4.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②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巫师。②弭:止息。③原隰(xí):宽广低湿的平地。衍沃:平坦肥沃的土地。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苟得              (2)故患有所不                 

(3)国人             (4)口之言也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民者宣之使言

B.所欲有甚生者衣食是乎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

D.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其所阜财用衣食者也。

3.用“∕”线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两处)(2分)

①如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② 是故 为 川 者 决 之 使 导,为 民 者 宣 之 使 言。

4.翻译(4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5.【甲】选段所要阐释的观点是                                            

选段【乙】中厉王“弭谤”的方法是                                     。邵公认为“弭谤”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以上均选用文中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乙】文中邵公“谏”厉王“弭谤”时所用的说理方法是与【甲】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一样的,即都采用了                            说理的方法。【乙】文中“                     ”、“                    ”、“                        

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厉王的暴虐昏庸。最终厉王因不听劝谏而落得个“    ”的下场。(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②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巫师。②弭:止息。③原隰(xí):宽广低湿的平地。衍沃:平坦肥沃的土地。
【小题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苟得              (2)故患有所不                 
(3)国人             (4)口之言也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民者宣之使言
B.所欲有甚生者衣食是乎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
D.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其所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用“∕”线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两处)(2分)
①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② 是 故 为 川 者 决 之 使 导,为 民 者 宣 之 使 言。
【小题4】翻译(4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小题5】【甲】选段所要阐释的观点是                                            
选段【乙】中厉王“弭谤”的方法是                                     。邵公认为“弭谤”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以上均选用文中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乙】文中邵公“谏”厉王“弭谤”时所用的说理方法是与【甲】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一样的,即都采用了                            说理的方法。【乙】文中“                     ”、“                    ”、“                        
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厉王的暴虐昏庸。最终厉王因不听劝谏而落得个“    ”的下场。(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建湖实验初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②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巫师。②弭:止息。③原隰(xí):宽广低湿的平地。衍沃:平坦肥沃的土地。
【小题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苟得              (2)故患有所不                 
(3)国人             (4)口之言也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民者宣之使言
B.所欲有甚生者衣食是乎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
D.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其所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用“∕”线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两处)(2分)
①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② 是 故 为 川 者 决 之 使 导,为 民 者 宣 之 使 言。
【小题4】翻译(4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源:学。科。网]
②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小题5】【甲】选段所要阐释的观点是                                            
选段【乙】中厉王“弭谤”的方法是                                     。邵公认为“弭谤”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以上均选用文中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乙】文中邵公“谏”厉王“弭谤”时所用的说理方法是与【甲】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一样的,即都采用了                            说理的方法。【乙】文中“                     ”、“                    ”、“                        
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厉王的暴虐昏庸。最终厉王因不听劝谏而落得个“    ”的下场。(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②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巫师。②弭:止息。③原隰(xí):宽广低湿的平地。衍沃:平坦肥沃的土地。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苟得              (2)故患有所不                 

(3)国人             (4)口之言也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民者宣之使言

B.所欲有甚生者衣食是乎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

D.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其所阜财用衣食者也。

3.用“∕”线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两处)(2分)

①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② 是 故 为 川 者 决 之 使 导,为 民 者 宣 之 使 言。

4.翻译(4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源:学。科。网]

②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5.【甲】选段所要阐释的观点是                                            

选段【乙】中厉王“弭谤”的方法是                                     。邵公认为“弭谤”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以上均选用文中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乙】文中邵公“谏”厉王“弭谤”时所用的说理方法是与【甲】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一样的,即都采用了                            说理的方法。【乙】文中“                     ”、“                    ”、“                        

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厉王的暴虐昏庸。最终厉王因不听劝谏而落得个“    ”的下场。(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贵州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以下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  使:如果
B、尔而与之        蹴:踩踏
C、呼而与之        尔:你
D、今①妻妾之奉②之   ①wèi介词,为了;②wéi动词,做
2、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二者不可兼     之则生,弗得则死。
B、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两涘渚崖之间,不牛马
C、为宫室之美,妾之奉 吾之美我者
D、所识乏者得我欤   子子孙孙,无匮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是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如其中的《鱼我所欲也》《公输》等章,都体现了其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弘、语言流畅的特点。
C、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从反面立论,再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D、本文的主旨是“舍生取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4、请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翻译句子
(1)是亦不可以(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

[注] ①盍:hé,何不。   ②迨:dài,等到。    ③敏:聪明。   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同舍生皆绮绣   (           )  (2)白玉之环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D.迨年|事蹉跎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4.阅读甲、乙两文后,给你有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