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认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条件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A、正确
B、错误
(2)母爱是博大的,有人曾说:“母爱不是万物而胜于万物,母爱不是宇宙而高于宇宙。”

A、正确
B、错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小题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三中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                                           
【小题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连云港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动物捕食也玩“高科技”
余塘
  ①自然界中,动物们捕食各有妙招,有的靠凶猛,例如豹子、鲨鱼;有的靠出其不意,例如蜥蜴、猫;有的靠麻痹动物,以小胜大,例如蚊子、鳗鱼……但是有些动物则会使用“高科技”,它们捕食手段之高超,连人类都为之叹服。
________________
  ②大海中有一种小鱼叫隆头鱼,为了保证自己睡觉时的安全,它会钻到海底的沙层底下,并且钻的时候还留痕迹,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它呆在哪儿。研究人员有幸在海底拍到了这样有趣的场景:小鱼把自己隐藏好之后,一只夏威夷垂头鲨游了过来。只见鲨鱼在小鱼隐藏的地点附近不停转圈,之后用它的下颚准确地把小鱼——它的猎物掘了出来,倒霉的小鱼也许还在睡梦中就丢了性命。
  ③我们人的眼睛都看不出小鱼埋藏的地点,其他食肉鱼也找不到小鱼,为什么夏威夷垂头鲨这么牛?难道它具有超感受?
  ④没错,垂头鲨具有能够探测猎物电磁场的敏锐能力。生物都有电磁场,这种电磁场非常微弱,一般情况下,其他生物感知不到,但是垂头鲨就可以。因为在鲨鱼的上嘴唇上,有很多黑色的小点,看上去好像是人的胡子茬,这些“胡子茬”与鲨鱼的一簇对电磁场异常敏感的神经相连,形成了“电磁探测器”,能够探测猎物发出的电磁场。于是通过“胡子茬”的探测,鲨鱼很快就发现了小鱼隐藏的地点,甚至能够准确知道小鱼钻入海底的深度。
  ⑤由于海底和周围含盐的海水是导电和导磁的,猎物的电磁场随时都会被海水的流动所干扰。即使在这样的干扰下,鲨鱼还能够准确探测到小鱼的位置,这说明鲨鱼不但有这种电磁探测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相当强。
锦冠蜘蛛的“传感装置”
  ⑥在纳米比亚的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在稍有生机的沙地上,你会看见一些奇特的图案,这些图案并不大,是用七八块鹅卵石构成的,这些鹅卵石是清一色的石英石块。一只蚂蚁进来了,蚂蚁太矮了,根本不知道这儿是石块构成的图案,更不知这儿是不可涉入的“雷区”。蚂蚁不小心碰到了一块鹅卵石,一只蜘蛛就会快速爬起来,并迅速捉住还没有明白过来的蚂蚁。
  ⑦原来这特殊图案是锦冠蜘蛛的神秘“传感装置”。这些石块都是蜘蛛精心挑选的石英石块,大小约是蜘蛛体重的两倍,蜘蛛把它们排在自己的洞口周围,并把洞口其他非石英的石块清理干净,然后在这些石英石块之间扯上蛛丝,于是这些石块就被蛛丝连结了起来。
  ⑧平时蜘蛛在自己洞中的蛛网上休息,一旦有猎物撞进“传感装置”所散布的区域,触动石英石块,石英的振动就沿着蛛丝传递给下一个石英石块。要知道石英有一个非常好的属性,就是可以不走样地传递振动,而其他物体一般都会使振动减弱。就这样,石英石块会通过蛛丝毫无保留地把振动信息传递给蜘蛛。洞中的蜘蛛通过蛛丝的振动,就可以判断有猎物上钩了。聪明的蜘蛛利用石英石块和蛛丝传递来的振动,就可以分辨出振动是风吹、猎物,还是其他捕食者。
  ⑨在黄沙飞舞的沙漠里,蜘蛛无法在外面结网,因为大风夹杂着沙石会把蛛网扯得七零八落,于是沙漠中生活的锦冠蜘蛛布置了这种巧妙的“传感装置”。一根蛛丝被风吹断的机会很小,因为蛛丝直径太小,且很柔韧。不过,也正是由于一根蛛丝的直径小,撞见猎物的机会也小得可怜,用这么细的一根蛛丝“守株待兔”,蜘蛛恐怕得饿死。于是,聪明的锦冠蜘蛛用蛛丝搭上石英石块,巧妙地制造了足够大的“传感装置”。
  ⑩值得感叹的是,锦冠蜘蛛懂得石英具有不失真地传输微弱振动的性质,已经有几百万年了,而人类发现石英的这一性质才有近百年的时间。只这一手“高科技”,就够人类佩服的。(选自《大科技》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请为选文中空白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生物都有电磁场,这种电磁场非常微弱,一般情况下,其他生物感知不到,但是垂头鲨就可以”一句中加粗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选文第⑦、⑧两段内容,概括出“传感装置”的制作及其工作过程。
________→在洞口周围排上石英石块→________→扯上蛛丝连结石英石块→________→振动传递给下一个石英石块,最后传递给蜘蛛。
5.请写出第⑨段“用这么细的一根蛛丝‘守株待兔’,蜘蛛恐怕得饿死”一句中“守株待兔”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_________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_________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请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文意完整。
2.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第⑥段中“永恒的书”,“永恒”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第⑦段中,“相当的出入”指_________。
4.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费尔巴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引用费尔巴哈的话: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地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鲒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垒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用潜心的而不是花哨的,诚实的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夏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年7月8日,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答: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答:                                                                        
4.结合文意,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答: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