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有部诗集主要内容是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亲,赞美童心,歌颂自然,探索人生。这部作品是《繁星春水》,作者是戴望舒。

A、正确
B、错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课堂三级讲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 题型:048

培根被看作是十七世纪知识界的精神领袖,他写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我们了解了培根的审美观之后,再来品味一下他是如何求知的。下面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有力,警句较多,有的已经成为名言。多朗读感悟,多和同学交流、探讨。

论求知

弗兰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修正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粗糙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敏。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闻,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少见,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没有大段的严密的论证,但思路很清晰。你能把握作者的思路吗?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指出求知的目的有几种?作者认为求知的正确目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知就要读书,在这方面,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精辟,名言警句较多。请细细品读,选出你喜爱的句子,摘抄制成卡片,要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上) 题型:013

阅读答题。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去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1.对《枫桥夜泊》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用三个典型景物描写,点明时令是幽暗、静谧、寒冷的夜晚。

B.第二句的“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愁”字说明了诗人因江上渔民的喧闹而不能入眠的愁苦和烦忧。

C.三、四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闹到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D.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深秋夜景图。

2.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见解提出了反驳意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作者写的是驳论文,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逐条批驳。

B.作者是利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

C.论证方法除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外,还有类比论证。

D.作者用刘义庆的典故实际上和本文的论证关系比较疏远,可以去掉。

3.作者的第二点论述省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论证方法上属于

[  ]

A.引用论证
B.类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4.刘义庆是南朝时期有名的一个学者,他编了一本集子《世说新语》,下面属于该书中的内容是

[  ]

A.管宁割席
B.触龙说赵太后
C.荆轲刺秦王
D.刘伶醉酒

5.《短歌行》是曹操有名的诗作,根据你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体会,下面诗句属于曹操的是

[  ]

A.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B.怀此百难,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

C.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D.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6.在短文中,作者连续用“我们能不能……”两个反问句,其作用是

[  ]

A.驳斥错误的论据的以偏概全。

B.增强论证的力量和批驳气势,加强驳论效果,有嘲讽的意味。

C.两个反问句进一步论证了“新解”的荒谬性。

D.两个反问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新解”的否定和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节选)

曹婉如

    ①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当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荣枯和动物的来去飞鸣同季节冷暖的周期变化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物候知识。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了不误农时,人们很早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了,因此我国物候历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②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记载过物候的著作是《夏小正》。《夏小正》全书不到四百字,文辞古朴简练,虽然用字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有关生产方面的政事,如农耕、蚕桑、养马等,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这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因此,《夏小正》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为便利农业生产而记下的物候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是汉代的《逸周书》,其中有两篇是记物候的,一篇是《月令解》,另一篇是《时训解》。而这两篇当中的《时训解》是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一候是五天)记述的,这可以说是我国物候历编定形式上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它引起了后世人们对物候观测的重视。到了北魏(公元五世纪),这种形式的物候历被载入国家历法之中,以后历代大都是这样。到清代,太平天国在南京颁布的“天历”(用阳历)中,纠正了前代历书不顾物候地区差异的缺点,把南京所观测到的物候编成《萌芽月令》,并且把上一年观测情况附在下一年同月份日历之后,以便农家参考使用。

    ④两宋时期,我国在物候知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物候和高度纬度的关系、物候和植物品种的关系、物候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等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能看到提高人类栽培技术也可以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兼顾自然物候与人为技术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这是非常正确又富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16. 阅读②③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空白。(2分)

我国古代的物候历在《夏小正》中是按           记载物候的,到了北魏之后,大都按                 记述了,而到清代太平天国的《萌芽月令》则又进一步纠正了前代历书不顾物候地区差异的缺点,并与下一年日历合编在一起。

17. 从选文第②段内容看,画线句“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为什么不可以删去?(3分)

    答:                                                            

18. 第④段举沈括对物候进行研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 结合上文的知识,判断下面这首诗能否算是记录了物候知识的古代文学作品,注意说明理由。(3分)

惠崇春江晚景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乙】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明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2006年第5期,作者:金采薇)
1.下面的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论点:读书很重要。
B.甲文论点:读书要有好方法。
C.甲文第(3)段的论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D.乙文的论点: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
2.甲乙两文谈的话题都是关于__________的。从论证的层次看,甲文(1)(2)(3)段之间是________关系,乙文属于_________结构。
3.甲文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20段列举了五种不同的读书方法,除“选读”外,请你再概括出两种,并结合一种读书方法,谈谈这种方法对你学习语文的帮助。(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鲁庄公平庸吗?

  判断一个君主是否平庸,不能单看他本人“能”干什么,而应看他是否会用人。齐桓公以管仲为相,确立了齐国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能因为齐桓公的治国才能比不上管仲而说他“平庸”吗?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图强,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军事、经济基础,能因为秦孝公的政治策略不如商鞅而说他“平庸”吗?刘邦任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在争夺皇权的战争中打败了军事力量原本很强的项羽,能因为刘邦的军事才华比不上萧何、韩信、张良等而说他“平庸”吗?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泰山压卵式的进攻形势,孙权采纳了周瑜的火攻建议,以三万人左右的军队打败了号称有“八十万众”的曹操,能因为孙权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周瑜而说他“平庸”吗?纵观历史,像毛泽东那样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领袖人物”,是非常罕见的。如果鲁庄公算是“平庸”,那么你能举出“不平庸”的君主的例子吗?明末的崇祯皇帝很聪明,为了能做“中兴之主”,他殚精竭虑,什么事情都想亲自处理,他要吸取过去亡国之君大权旁落的教训,对谁都不敢信任,他做了十七年皇帝就换了五十位宰相,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没有得力臣子的协助,再能干的君主也不能独力恰当地处理所有的国家大事。君主虽号称“天子”,实际上也还是肉体凡胎的人,他的精力同样是不能过度透支的。崇祯皇帝虽然“不平庸”,能快刀斩乱麻般清除掉魏忠贤的邪恶势力,但还是愚蠢地为已投降了清廷的洪承畴设置灵堂拜祭表彰,残忍地杀掉了忠心耿耿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袁崇焕。他如果像鲁庄公那样“平庸”,敢于将辽东防务全权委托给军事天才袁崇焕,断不至于那么快就山河破碎,身死国灭。很多事情,让君主亲自去办不一定办得好,委托给得力的大臣去办,可能会办得很好。看君主是否平庸,关键是看他是否任用了平庸的人。

  曹刿是一介草民,并且自大,居然敢公开蔑视鲁国君臣,说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似乎少了他曹刿,鲁国就要灭亡似的。他能直闯宫禁面见君主而毫无障碍,就可见得鲁庄公是个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好君主,跟底层群众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份最卑微的人,有了治国之良策或御敌之良谋,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跟他面谈。试问有哪个君主可以做到这一点?并且,面对曹刿的“质问”,鲁庄公像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那样,据实一一道来,让曹刿作参考;面对曹刿“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之类的否决,鲁庄公并不暴跳如雷,强作辩解,而是虚心接受批评,丝毫不摆君主的谱,这难道够不上“胸襟开阔,平等待人,作风民主”吗?不要说三千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就说实现了民主共和制度的今天吧,下情上达也是障碍重重,老百姓不但不能面对面地跟高层干部交换意见,就连跟村干部谈话,都不一定能找到机会。

  说鲁庄公“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小惠、神灵,是政治上的无能”,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他是在战争到来时才施小惠、求神灵,“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固然可以视为无能,但他并不是在“齐师伐我”时才这么做的。跟下属“有福同享”,虔诚敬奉神灵,是他的一贯作风。君主很难将小惠遍施于万民,只要能跟身边人“同欢乐”,属下自然会跟他“共患难”。就算你曹刿用兵如神吧,如果鲁庄公的小惠不起作用,那些大小将校各怀鬼胎,如一盘散沙,敌阵战鼓一响即刻逃命,你曹刿不做齐军的俘虏才怪呢。有了一群甘愿死保庄公的士兵,你曹刿指挥起来才可以得心应手。

  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赢,也是不奇怪的。按曹刿的说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然而,“勇气”从何而来?假若鲁庄公没有打好民心的基础,无论你“一鼓”也好,“再鼓”也好,都不会有“勇气”的。像那个商纣王,当姜子牙的军队大兵压境时,他匆匆忙忙的将奴隶们武装起来,开往前线,奴隶们还巴不得周朝军队来解放自己呢,所以不用击鼓,便临阵倒戈,杀向纣王了。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万变不离其宗,“民心”是关键。失却了民心,就算暂时在某场战役中获胜,最后也还是要失败的。齐军失败,在于齐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属非正义的;鲁军胜利,在于鲁国的防卫战争是抵抗侵略的战争,属正义的。没有鲁庄公打下的民心基础,曹刿再聪明也没有用。鲁庄公是如何赢得民心的呢?上文所说的“小惠”,是不能惠及万民的。关键是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曹刿也肯定了他的这种做法,“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个国君,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虽然能力有限,免不了会有差错,但只要尽可能做到公正,不故意歪曲法律来判决,老百姓就拥护了。鲁庄公的这种“平庸”,相对于那些善于熟练地玩弄法律条文,钻法律空子的“聪明人“来说;“平庸”得实在可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鲁庄公平庸吗?

  判断一个君主是否平庸,不能单看他本人“能”干什么,而应看他是否会用人。齐桓公以管仲为相,确立了齐国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能因为齐桓公的治国才能比不上管仲而说他“平庸”吗?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图强,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军事、经济基础,能因为秦孝公的政治策略不如商鞅而说他“平庸”吗?刘邦任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在争夺皇权的战争中打败了军事力量原本很强的项羽,能因为刘邦的军事才华比不上萧何、韩信、张良等而说他“平庸”吗?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泰山压卵式的进攻形势,孙权采纳了周瑜的火攻建议,以三万人左右的军队打败了号称有“八十万众”的曹操,能因为孙权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周瑜而说他“平庸”吗?纵观历史,像毛泽东那样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领袖人物”,是非常罕见的。如果鲁庄公算是“平庸”,那么你能举出“不平庸”的君主的例子吗?明末的崇祯皇帝很聪明,为了能做“中兴之主”,他殚精竭虑,什么事情都想亲自处理,他要吸取过去亡国之君大权旁落的教训,对谁都不敢信任,他做了十七年皇帝就换了五十位宰相,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没有得力臣子的协助,再能干的君主也不能独力恰当地处理所有的国家大事。君主虽号称“天子”,实际上也还是肉体凡胎的人,他的精力同样是不能过度透支的。崇祯皇帝虽然“不平庸”,能快刀斩乱麻般清除掉魏忠贤的邪恶势力,但还是愚蠢地为已投降了清廷的洪承畴设置灵堂拜祭表彰,残忍地杀掉了忠心耿耿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袁崇焕。他如果像鲁庄公那样“平庸”,敢于将辽东防务全权委托给军事天才袁崇焕,断不至于那么快就山河破碎,身死国灭。很多事情,让君主亲自去办不一定办得好,委托给得力的大臣去办,可能会办得很好。看君主是否平庸,关键是看他是否任用了平庸的人。

  曹刿是一介草民,并且自大,居然敢公开蔑视鲁国君臣,说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似乎少了他曹刿,鲁国就要灭亡似的。他能直闯宫禁面见君主而毫无障碍,就可见得鲁庄公是个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好君主,跟底层群众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份最卑微的人,有了治国之良策或御敌之良谋,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跟他面谈。试问有哪个君主可以做到这一点?并且,面对曹刿的“质问”,鲁庄公像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那样,据实一一道来,让曹刿作参考;面对曹刿“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之类的否决,鲁庄公并不暴跳如雷,强作辩解,而是虚心接受批评,丝毫不摆君主的谱,这难道够不上“胸襟开阔,平等待人,作风民主”吗?不要说三千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就说实现了民主共和制度的今天吧,下情上达也是障碍重重,老百姓不但不能面对面地跟高层干部交换意见,就连跟村干部谈话,都不一定能找到机会。

  说鲁庄公“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小惠、神灵,是政治上的无能”,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他是在战争到来时才施小惠、求神灵,“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固然可以视为无能,但他并不是在“齐师伐我”时才这么做的。跟下属“有福同享”,虔诚敬奉神灵,是他的一贯作风。君主很难将小惠遍施于万民,只要能跟身边人“同欢乐”,属下自然会跟他“共患难”。就算你曹刿用兵如神吧,如果鲁庄公的小惠不起作用,那些大小将校各怀鬼胎,如一盘散沙,敌阵战鼓一响即刻逃命,你曹刿不做齐军的俘虏才怪呢。有了一群甘愿死保庄公的士兵,你曹刿指挥起来才可以得心应手。

  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赢,也是不奇怪的。按曹刿的说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然而,“勇气”从何而来?假若鲁庄公没有打好民心的基础,无论你“一鼓”也好,“再鼓”也好,都不会有“勇气”的。像那个商纣王,当姜子牙的军队大兵压境时,他匆匆忙忙的将奴隶们武装起来,开往前线,奴隶们还巴不得周朝军队来解放自己呢,所以不用击鼓,便临阵倒戈,杀向纣王了。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万变不离其宗,“民心”是关键。失却了民心,就算暂时在某场战役中获胜,最后也还是要失败的。齐军失败,在于齐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属非正义的;鲁军胜利,在于鲁国的防卫战争是抵抗侵略的战争,属正义的。没有鲁庄公打下的民心基础,曹刿再聪明也没有用。鲁庄公是如何赢得民心的呢?上文所说的“小惠”,是不能惠及万民的。关键是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曹刿也肯定了他的这种做法,“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个国君,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虽然能力有限,免不了会有差错,但只要尽可能做到公正,不故意歪曲法律来判决,老百姓就拥护了。鲁庄公的这种“平庸”,相对于那些善于熟练地玩弄法律条文,钻法律空子的“聪明人“来说;“平庸”得实在可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