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使用了“像”字的句子与其它三句不同类的是

A、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B、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C、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使用了“像”字的句子与其它三句不同类的是
[     ]
A、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B、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C、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 (14分)

瞄 准

⑴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⑵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⑶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⑷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⑸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⑹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⑺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⑻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⑼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⑽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⑾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⑿“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⒀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⒁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⒂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⒃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章在第⑵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2分)

2.、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2分)

3.、第⑹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2分)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④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第⑤段中划线的“一二三,四”中“三与四”间使用逗号,暗示第四只东方白鹳情况的不同,与下文呼应,因此,这个逗号并不多余。

C、第⒁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6.、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第15~20题。(13分)
故乡滋味
凸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O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们,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晴潮潮的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丹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毋帝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帝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是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档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小题2】.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意外的”、“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2分)
                                                                                                                                                                                                                                                          
【小题3】.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物描写方法:                        (1分)
言外之意:                                                                                              (1分)
【小题4】.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
                                                                                                                                                                                                                                                          
【小题5】.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感觉”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小题6】.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杭州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晶莹的瞬间
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 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2分)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②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麾村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三)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美]詹姆斯·瑟伯(20分)
一天,一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向年轻的鸵鸟讲演,认为它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或者确切地说,罗马人为我们所知。”他说,“他们称我们avis struthio(拉丁语:鸵鸟),我们称他们‘罗马人’,希腊人称我们struthio,意思是诚实的鸟,好象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因此,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大叫起来:“说得好!说得好!”但只有富有思想的鸵鸟奥利弗没有欢呼。
“我们不能像蜂鸟那样向后飞。”它大声说。
“蜂鸟向后飞是撤退。”这个老鸵鸟说,“我们向前飞是前进,我们永远向前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的蛋最大,因此也最好。”这个老学者又说。
“知更鸟的蛋更漂亮。”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了生知更鸟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用4个脚趾走路,而人需要10个。”这个老学究提醒它的学生说。
“可是人可以坐飞机飞行,而我们却根本不能。”奥利弗评论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后用右眼,严厉地看着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后者很快会追上前者,发生相撞。人永远也不知道,从背后撞他们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在危险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头埋进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者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么做。”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看不见我们呢?”奥利弗问道。
“胡说!”老鸵鸟叫喊道。除了奥利弗,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道:“胡说!”它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老师和学生们都听到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这是一种惊雷般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是这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大群因受惊而狂奔的野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其他所有的鸵鸟——奥利弗除外——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的一块石头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似的野兽过去。
当它出来以后,看到一片沙子、白骨和羽毛——所有的这些就是那个老学者和它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为可靠起见,奥利弗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它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
“说得好!说得好!” 奥利弗说。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除了远处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的最后一阵隆隆的雷声。
(选自《小小说?美洲冷幽默卷》之十)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上面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文中说奥利弗是“富有思想的鸵鸟”,请概括指出它的这种“富有思想”。(2分)
【小题3】那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认为鸵鸟比其他物种优越的理由有哪些?(4分)
【小题4】“‘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读了这则寓言体小说后,请你在文中找出除了奥利弗外,有关众鸵鸟最后结局的句子。(3分)
【小题6】《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鸵鸟政策”一词。请根据文中描写,探究出“鸵鸟政策”的含义。(2分)
【小题7】寓言,是“用假借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读了这篇寓言体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杭州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晶莹的瞬间

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 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                           (本文有删改)

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2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②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

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22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试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4分)

                                                                               

2.文中说“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风赋予了哪些事物怎样的诗意呢?(4分)

                                                                              

3.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4.文中“尽管岁月的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句中加点的“风”各有怎样的含义?(4分)

                                                                              

5.【甲】【乙】两个片段,同样描写了“风”,请从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思想感情

三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甲】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浅唱低吟……                                                       许俊文《乡村的风》

【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咸宁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 (14分)

瞄 准

⑴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⑵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⑶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⑷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⑸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⑹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⑺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⑻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⑼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⑽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⑾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⑿“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⒀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⒁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⒂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⒃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章在第⑵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2分)

2.、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2分)

3.、第⑹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2分)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④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第⑤段中划线的“一二三,四”中“三与四”间使用逗号,暗示第四只东方白鹳情况的不同,与下文呼应,因此,这个逗号并不多余。

C、第⒁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6.、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博”时代来临
金振邦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曰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选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粗词“意见领袖”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