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今年的小麦、玉米、稻谷、油菜等粮食作物获得了丰收。
B、经过老师的教育,小明改正了很多的缺点。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据说,由于电价形成机制不顺,火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亏损,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以至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电荒”。

B.从一个边缘球员到当选周最佳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如今又入选全明星新秀赛,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的爆发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Linsanity”的热潮也惹来不少争议,媒体甚至开始探讨林书豪加入中国男篮的可能性了。

C.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一切为民,人民至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据说,由于电价形成机制不顺,火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亏损,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以至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电荒”。
B.从一个边缘球员到当选周最佳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如今又入选全明星新秀赛,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的爆发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Linsanity”的热潮也惹来不少争议,媒体甚至开始探讨林书豪加入中国男篮的可能性了。
C.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一切为民,人民至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四川省成都铁中九年级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4分)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6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3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①②①④B.①④②③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3分)
【小题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4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四川省人教版九年级(上)期中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19~22题  (11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2分)

                                       

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4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2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 ①②①④ B ①④②③C ②④①③D 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2分)

                                                 

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2分)

                                                

 

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四川景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中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2分)

                                                                                          

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4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2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 ①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2分)

                                                                                          

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2分)

                                                                             

                                                                            

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九年级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4分)

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6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3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①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3分)

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4分)

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盐城射阳实验初中初三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据说,由于电价形成机制不顺,火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亏损,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以至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电荒”。

B.从一个边缘球员到当选周最佳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如今又入选全明星新秀赛,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的爆发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Linsanity”的热潮也惹来不少争议,媒体甚至开始探讨林书豪加入中国男篮的可能性了。

C.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一切为民,人民至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20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4分)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6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3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 ①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3分)
                                                           
【小题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4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19~22题  (11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2分)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4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2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 ①②①④ B ①④②③C ②④①③D 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2分)
                                                
【小题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2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     徐公不若君美也
B.见渔人,大惊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今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