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他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身上,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地眷念。
B.《白鹅》主要写鹅的傲慢之气,“傲慢”在文中是贬义,表明作者对鹅的厌恶。
C.《鲁迅自传》以时间为序,概述了作者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
D.《第一千个球》由两个章节组成,两章节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一千个球”是果,“慈父与恩师”是因,两者间的顺序可以互换。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他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身上,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地眷念。
B.《白鹅》主要写鹅的傲慢之气,“傲慢”在文中是贬义,表明作者对鹅的厌恶。
C.《鲁迅自传》以时间为序,概述了作者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
D.《第一千个球》由两个章节组成,两章节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一千个球”是果,“慈父与恩师”是因,两者间的顺序可以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榴》是文学大师郭沫若的一篇作品。文章立意深刻,文采斐然,特别是作者借石榴寄托个人志向,抒发感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B.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C.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D.江口涣在《鹤群》中对鹤群的描写多是融于叙述之中的动态描写,很少有静态描写,这是这篇文章与前三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榴》是文学大师郭沫若的一篇作品。文章立意深刻,文采斐然,特别是作者借石榴寄托个人志向,抒发感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B.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C.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D.江口涣在《鹤群》中对鹤群的描写多是融于叙述之中的动态描写,很少有静态描写,这是这篇文章与前三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说竹》,完成1-4题 

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

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请结合课文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答:①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郑浑传(节选)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单。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为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乃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湘二县界,兴陂遇,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逐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迁将作大匠。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其笃行
笃行:忠实厚道。
B.民皆剽轻
剽轻:矫健勇猛。
C.卒皆不
举:检举。
D.课使耕桑
耕桑:耕田植桑。

(2)对“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B.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C.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D.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比年大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得财足用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郑浑劝农有关的措施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浑为下蔡长、邵陵令时,针对民“生子无以相活,卒皆不举”之弊,定“重去子之法”。

B.由于郑浑敢于夺民“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兼开稻田”,以至形成民“稍丰给,无不举赡”的局面。

C.郑浑为京兆尹,廉洁拒贿,以法治民,优化百姓组合,保证社会安定,政令畅通。

D.郑浑做阳平、沛都太守时,排众议,“兴陂遇,开稻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郑浑传(节选)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单。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为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乃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湘二县界,兴陂遇,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逐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迁将作大匠。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其笃行

笃行:忠实厚道。

B.民皆剽轻

剽轻:矫健勇猛。

C.卒皆不

举:检举。

D.课使耕桑

耕桑:耕田植桑。

2)对“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B.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C.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D.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比年大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得财足用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郑浑劝农有关的措施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浑为下蔡长、邵陵令时,针对民“生子无以相活,卒皆不举”之弊,定“重去子之法”。

B.由于郑浑敢于夺民“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兼开稻田”,以至形成民“稍丰给,无不举赡”的局面。

C.郑浑为京兆尹,廉洁拒贿,以法治民,优化百姓组合,保证社会安定,政令畅通。

D.郑浑做阳平、沛都太守时,排众议,“兴陂遇,开稻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郑浑传(节选)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为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乃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湘二县界,兴陂遇,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逐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迁将作大匠。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闻其笃行  笃行:忠实厚道。

B.

民皆剽轻  剽轻:矫健勇猛。

C.

卒皆不  举:检举。

D.

课使耕桑  耕桑:耕田植桑。

(2)

对“地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B.

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终会有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C.

这里地势低洼,应该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D.

这里地势低洼,有利于灌溉,最后取得了养鱼和种稻的长久利益。

(3)

翻译下列句子。

(1)比年大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得财足用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与郑浑劝农有关的措施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对这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挝郑浑为下蔡长、邵陵令时,针对民“生子无以相活,卒皆不举”之弊,定“重去子之法”。

B.

由于郑浑敢于夺民“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兼开稻田”,以至形成民“稍丰给,无不举赡”的局面。

C.

郑浑为京兆尹,廉洁拒贿,以法治民,优化百姓组合,保证社会安定,政令畅通。

D.

郑浑做阳平,沛都太守时,排众议,“兴陂遏,开稻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乙)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引申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丙)①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②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③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④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⑤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⑥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⑦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⑧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⑨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上文段甲中,

狄更斯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尔扎克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段乙“间又课诗”的“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间
B.断断续续
C.或者
D.间断

(3)判断对诗句理解的正误:

①“四十年来画竹枝”,直言画家刻苦学习画竹,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  )

②“昼间挥写夜间思”,写画家四十年来白天不倦地画竹,夜间又勤于思考,毫不懈怠。

(  )

③“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一句双关语。一方面通过字面表现作者在四十年的勤学苦练中,终于透过冗繁的竹枝竹叶,删繁就简,领悟到了竹子所独有的“清瘦”风格,因而深得画竹的要领,画一枝一叶可尽现竹子的千种风韵,万般情态。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刻苦学画的真实写照,四十年的艰辛使画竹的人如同画上的竹一样,磨炼得心自清高体自瘦。

(  )

④“画到生时是熟时”,表达了画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沉溺于成就,极力突破旧的境界,对艺术造诣永无止境的追求。

(  )

(4)全诗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①上文段①,作者引用了世界文学巨匠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两段话,说明在科学领域与文学艺术领域一样:“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②巴尔扎克的话强调指出“艺术的法则”是“不息的劳动。”说明劳动对艺术,犹如劳动对于生存、对于生命一样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

(  )

③上文段②,在写到唐代诗歌时,作者引述了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段自我写照的文字,昼夜发奋,终生刻苦,于诗、书、赋又无一疏漏,无一偏废,以至贫病交加,未老先衰。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④在写到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形时,作者用十六个字作了高度概括:“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充分体现了才能来自于辛劳勤奋,成功来自于勇敢坚定。

(  )

(6)上面文段从论证方式来说,属于__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7)上面文段①②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事实来作为论据,又恰当地引用名人格言、自叙和诗句为据,用来证明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8)对上文段丙的层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写出上文段丙各层的层意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文段丙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论证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中考重点校语文预测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荫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1)

作者认为“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根据课文中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题目。

(1)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箫”“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根据课文内容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

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

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

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①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选自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1.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语句。

2.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一段中“端坐”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的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4.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5.李先生对犯错误的同学都很“和气”,还“鞠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了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D.严格要求,坚决禁止。

6.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李叔同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