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线字的声母相同的一项是 |
A、洗濯 诅咒 污浊 B、倔强 扒窃 抢劫 C、贪婪 玲珑 懊恼 D、行家 嬉戏 闲暇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7题。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看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里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4.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引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
5.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卡是个怎样的人
6.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
——“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
B.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
——“泪痕斑斑”表明母亲是一边写信一边流泪的。
C.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自然”二字不可删掉,因为这个词语表明文卡是明知故犯。
D.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
7.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茉莉橘子
①深秋极其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
②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
③老太太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
④女医生错愕地抬头,猛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灰蒙蒙的,黯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
⑤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
⑥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太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地剥开橘子,细细撕去盘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子送到老伴儿的嘴边。
⑦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笑意:“以后你会明白的。”
⑧那以后,却也来得太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太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爆炸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太太扑倒——却仍努力地、艰难地用手摇晃着、比划着。
⑨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
⑩女医生默默脱下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太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地,剥开橘子。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
⑾40年前,他便走上黑暗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
⑿再醒来已在绷带背后,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漆黑的小屋里,从不知黑暗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
⒀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轻地为他拭泪。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
⒁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⒂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茉莉橘子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黑暗国度里唯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望地四处张望,喧哗的人群里却要到哪里才能觅到那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
⒃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
⒄松开她的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然,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
⒅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
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是比较下列句子那一种表达更好?(3分)
A.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甘甜的橘子喂到他嘴里……
B.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3..请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情感与态度的变化:
草草应对→ →为老人剥橘→ (4分)
4..第⒅段画线句“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老人的坚毅”既指 ;又指 。(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表现老夫妻40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的真挚的爱情。 |
B.赞美老夫妻如茉莉花散发的芳香般纯洁真挚的爱情。 |
C.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真挚深厚的爱情的赞美与感慨。 |
D.表达女医生对老夫妻患难相依共度难关的感动和钦佩。 |
6..文章第⑨段写道:“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你懂的老人的心意吗?请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茉莉橘子
①深秋极其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
②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
③老太太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
④女医生错愕地抬头,猛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灰蒙蒙的,黯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
⑤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
⑥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太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地剥开橘子,细细撕去盘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子送到老伴儿的嘴边。
⑦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笑意:“以后你会明白的。”
⑧那以后,却也来得太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太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爆炸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太太扑倒——却仍努力地、艰难地用手摇晃着、比划着。
⑨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
⑩女医生默默脱下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太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地,剥开橘子。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
⑾40年前,他便走上黑暗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
⑿再醒来已在绷带背后,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漆黑的小屋里,从不知黑暗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
⒀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轻地为他拭泪。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
⒁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⒂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茉莉橘子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黑暗国度里唯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望地四处张望,喧哗的人群里却要到哪里才能觅到那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
⒃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
⒄松开她的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然,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
⒅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
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是比较下列句子那一种表达更好?(3分)
A.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甘甜的橘子喂到他嘴里……
B.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3..请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情感与态度的变化:
草草应对→ →为老人剥橘→ (4分)
4..第⒅段画线句“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老人的坚毅”既指 ;又指 。(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表现老夫妻40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的真挚的爱情。 |
B.赞美老夫妻如茉莉花散发的芳香般纯洁真挚的爱情。 |
C.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真挚深厚的爱情的赞美与感慨。 |
D.表达女医生对老夫妻患难相依共度难关的感动和钦佩。 |
6..文章第⑨段写道:“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你懂的老人的心意吗?请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表现老夫妻40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的真挚的爱情。 |
B.赞美老夫妻如茉莉花散发的芳香般纯洁真挚的爱情。 |
C.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真挚深厚的爱情的赞美与感慨。 |
D.表达女医生对老夫妻患难相依共度难关的感动和钦佩。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上海市徐汇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11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12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13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14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15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16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17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小题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其作用是 。(4分)
【小题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 。(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第14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6分)
(1)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2) ;
(3) 。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
B.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
C.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
D.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11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12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13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14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15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16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17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其作用是 。(4分)
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 。(4分)
4.结合全文来看,第14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6分)
(1)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2) ;
(3) 。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B.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D.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6.第15段说“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位同学,你会发表怎样的感悟?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
B.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
C.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
D.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8分)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2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其作用是 。(4分)
2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
。(4分)
24结合全文来看,第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6分)
(1)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2) ;
(3) 。
2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 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B. 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 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D. 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26.第段说“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位同学,你会发表怎样的感悟?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2005·常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母亲的来信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时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引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
——“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
B.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扔”字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随意甚至轻蔑的态度。
C.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
D.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打着哈欠”和“掏”“拆”“抽”等词语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5)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展开想像,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