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有关课文内容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萧红的《呼兰河传》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B.朱自清的《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的散文,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C.《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是一篇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景散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许多各具情趣的绿色围墙。
D.在小人国,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有关课文内容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萧红的《呼兰河传》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B.朱自清的《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的散文,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C.《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是一篇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景散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许多各具情趣的绿色围墙。
D.在小人国,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海燕》是一篇散文诗,作者三次刻画海燕的动作情态,从飞舞到飞翔,从直冲向乌云到穿过乌云,从碰着波浪到掠起波浪的沫,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而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随着暴风雨的到来,精神更振奋,斗志更坚定的英雄气概。海燕这一形象与面临俄国革命风暴的到来之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完全吻合,海燕象征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C.《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但文中作者的有些法说有偏激之处。
D.《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伺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第1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  ②  ③  ④

(2)第2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第一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观第2自然段,并参照第3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个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牛津大学的面试很“凶悍”》,完成问题。
牛津大学的面试很“凶悍”
张达明
  ①儿子在学习上很勤奋,在上初中时就立下宏愿:以后如果上大学,非牛津大学不上!好在上天助了他一臂之力,2011年竟过关斩将一路绿灯,终于收到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
  ②对儿子进行面试的有三位教授。还未等他坐定,三位教授就异口同声问他:“你为什么要戴手表?难道你手机上没有显示时间的功能吗?”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儿子先是一愣,随即稳了稳神,脑子也急速运转开来:如果回答戴手表是为了掌握时间,答案肯定错误。因为全球顶级的大学,提问绝不会如此简单!那又该怎样回答呢?
  ④短短一分钟内,儿子就进入了角色侃侃而谈:“在英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工业革命总是在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比如,1769年,理乍得·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再比如,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这些无不与时间紧密相连。”他顿了一下,继续讲道:“由此可以推理到人际关系上。我认为,无论在我们中国,还是在英国,守时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契约,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时间观念都不具备,说明这个人很有必要提高自我修养,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用我们国家的话说主要有三:一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二是勤于实践,积善成德;三是严格要求,知错就改,做到‘慎独’。”
  ⑤正当儿子还要继续讲“目前世界存在哪些问题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考验”时,却听到三位教授热烈的掌声。其中一位教授说:“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得够精彩了,没有必要再深入阐述了。”这就是说,第一关已顺利通过。
  ⑥随后,刚才说话的那位教授端来一杯水,微笑着递给儿子。正当他伸手接杯子的一瞬间,中间那位年轻教授却不知从什么地方拿出一只皮球,趁儿子不备狠狠迎面砸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儿子的头上。好在儿子处变不惊,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接过水杯后,又轻轻放在茶几上,再慢腾腾地拾起滚落在脚下的皮球,对三位教授微笑着,趁他们不备,猛力迎面砸了回去,正好砸在刚才那位年轻教授的头上……
  ⑦儿子后来告诉我,他当时这样想,即便你们不录取我也没关系,但不能侮辱我的人格,而那一狠命反击,是让他们明白,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⑧但儿子想错了。
  ⑨当他砸中那位教授的一刹那,三位教授竟同时高兴地大叫道:“回击得好!”顿时让儿子如坠云雾之中。这时,只见那位年老的教授走过来,亲切地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祝贺你,你被录取了!”这话更让儿子不解。
  ⑩教授却这样解释道:“牛津大学所欣赏的,是敢于面对挑衅拍案而起的学生,而不是逆来顺受的无条件服从者。虽然你前面的问题回答得非常精彩,但重要的是在你被球击中的那一刻,你人性的本能在顷刻间暴露无遗,而牛津大学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换句话说,如果读牛津的学生不具备强烈的应对能力,即使门门功课都是A,但终究仍是唯唯诺诺的庸才,以后对社会的发展不会有大作为。”
  事情过后,儿子感慨地对家人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第三段属于什么描写?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贵在情节上有波澜,请从文中概括出四处有“波澜”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是“牛津大学的面试很‘凶悍’”,其“凶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末端的横线上,以“儿子“的口吻续写一句话,来表现“儿子”对牛津大学这次面试的感受。要求:必须使用“虽然……但是”这关联词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