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划线词的意思不对的是 A、齐师伐我(老师) B、又何间焉(参与) C、肉食者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D、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门下意张仪 ( ) (2)掠笞数百 ( )
(3)为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且盗而城!( )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 | B.我以日初出远 |
C.卷石底以出 | D.太医以王命聚之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门下意张仪 ( ) (2)掠笞数百 ( )
(3)为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且盗而城!( )
2.下列各项划线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 B.我以日初出远
C.卷石底以出 D.太医以王命聚之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方面,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不以物喜 | B.我以日初出远 |
C.卷石底以出 | D.太医以王命聚之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喜欢。“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①】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的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②】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用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的?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处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陶冶( ) |
乐以教和( )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①作者为什么“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段中的排比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五段中划横线的【①】【②】两节文字的共同点是: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把最恰当的答案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
[ ]
A.①写小时候学琴 |
②写当教师后教琴 |
B.①顺叙 |
②插叙 |
C.①从拜师学琴角度写 |
②从胡琴广泛流行角度写 |
D.①从拉《梅花三弄》角度写 |
②从演奏《渔光曲》角度写 |
(6)第五段括号内,作者写自己曾经搪塞青年们说:“下星期再来!”他当时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表示城里人的一种礼貌 |
B.存心敷衍 |
C.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淳朴感情 |
D.脱口而出,没有什么目的 |
(7)结尾处有“乐以教和"这句话。“乐”指的是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这句话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喜欢。“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①】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的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②】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用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的?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处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
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陶冶( ) |
乐 以教和( ) |
(
2)解释下面的词语。依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洋兴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萍水相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①作者为什么“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段中的排比句,写在下面。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五段中划横线的【①】【②】两节文字的共同点是: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把最恰当的答案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
]
A .①写小时候学琴 |
②写当教师后教琴 |
B .①顺叙 |
②插叙 |
C .①从拜师学琴角度写 |
②从胡琴广泛流行角度写 |
D .①从拉《梅花三弄》角度写 |
②从演奏《渔光曲》角度写 |
(
6)第五段括号内,作者写自己曾经搪塞青年们说:“下星期再来!”他当时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
A .表示城里人的一种礼貌 |
B .存心敷衍 |
C .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淳朴感情 |
D .脱口而出,没有什么目的 |
(
7)结尾处有“乐以教和"这句话。“乐”指的是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这句话怎样解释?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